近日,教育部宣布,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將于10月5日開始報名。這也標志著一年一度的考研大幕即將拉開。近年來,考研競爭日趨激烈。其中,“逆向考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一些本科畢業于“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學生,在考研時不再局限于報名“雙一流”建設高校,普通院校也逐漸成為他們的選擇。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布,近年來,在廣外接收的推免生中,來自“雙一流”的高校生源每年占比基本在30%-40%之間。
“逆向考研”是以考研學生本科就讀學校與報考學校的身份、等級作為判定依據。從“雙非”(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到“雙一流”高校,這是“正向考研”,而從“雙一流”高校到普通院校,則屬于“逆向考研”。在大多考研生追逐名校,把考研作為第二次高考,以獲得名校身份的考研大潮中,“逆向考研”就顯得有些另類。其實,理性的考研本就不該以追逐學歷為首要目標,而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提升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逆向考研”,會推動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論。
對于“逆向考研”,考研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來自普通院校的學生質疑,“逆向考研”的學生擠占了他們的考研機會,“雙一流”院校畢業生就應該繼續選擇“雙一流”高校考研。還有考生認為,之所以選擇“逆向考研”,是因為這些學生考不上“雙一流”,只有退而求其次。這都是從學校身份、層次角度看待考研,認為提升學校身份、層次的考研,是“追求上進”,而選擇一所身份、層次更低的高校讀研,則“不思上進”。
在高校存在身份、等級的唯學歷、唯名校評價體系中,有這樣的論調并不意外,考研熱就與此密切相關。地方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是考研大軍的主力。不少人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進一所名校,獲得更好的學歷身份。有的考研生為了實現進名校的目標,不惜“二戰”、“三戰”。但是,這卻并非理性的考研,以提升學歷為主要目標的考研,除刺激考研之外,還會加劇學歷內卷。
從高校辦學的角度看,一流大學不代表所有學科和專業都是一流,同樣,一些綜合排名不高的大學卻在某一學科或專業上實力卓群。因此,在本科教育階段,學生選擇綜合實力強的大學,接受通識教育,而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則選擇辦學實力強的學科、專業,是更為理性的研究規劃。
2021年,我國共招收研究生117.65萬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2.58萬人,碩士生105.07萬人。根據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發布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我國將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合理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堅持供給與需求相匹配、數量與質量相統一,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培養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發展節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適度超前布局,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穩步擴大。而擴大碩士研究生規模,將主要由普通院校進行。也就是說,到非名校的普通院校讀研,將會是大部分考研學生的選擇。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要讓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社會需求緊密接軌,就必須扭轉源于精英教育時代的“身份教育”與“學歷社會”問題,推進教育觀和人才觀轉向“能力社會”。本科畢業生選擇深造讀研,要以提升能力作為規劃的基線。而“逆向考研”這樣的說法,也就不再有市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