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退潮后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塔市保護站濕地內,紅樹林旁的灘涂露出水面,一個個白色身影從林中騰空而起,優美的身姿劃過水面,這是正在覓食的大白鷺,它們有些從北方遷徙而來,有些已在這里安家筑巢。
9月26日,成群的白鷺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由飛翔。 記者 石中華 攝
每至冬季,“萬鳥起舞東寨港”已成海口一景。生態好不好,鳥兒都知道。2013年以來,在東寨港保護區觀測到的鳥類記錄從180種增加到219種,尤其是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時隔多年再現。放眼整個海口,全市濕地率達12.7%,森林覆蓋率39.60%,林木綠化率40.08%,這一組組數據和伴隨而來越來越多的鳥兒似乎都在提示,海口濕地保護修復的成果正在顯現。
9月26日,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塔市保護站覓食的杓鷸。 記者 石中華 攝
生態環境好 鳥兒樂逍遙
10月9日晚8點,月亮在靜靜流淌的南渡江面印下粼粼月影,一陣啾啾的鳥鳴從江邊樹林傳進安靜的村落。“終于回來了,今天又晚了些。”一位中年男子望著空中盤旋的鳥兒,一邊喃喃自語,一邊騎上電動自行車向樹林方向駛去。
江邊村落是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遙逍村,男子名叫馮義祥,是村里的護鳥隊隊長。一年多以前,上千只白鷺來到江邊樹林安了家。自那之后,遙逍村成為白鷺們的“逍遙居”,每到日落時分,上千只白鷺在南渡江邊盤旋飛舞。
這樣的鳥兒樂巢在海口并不鮮見。在江東新區邁雅河濕地公園,佇立著高高的觀鳥塔。2021年海口展開邁雅河生態修復工程,將昔日的魚塘改造成為濕地公園,如今這里已成為鳥類的樂園。一望無垠的蘆葦掩映間,交錯的水系上點綴著不同顏色的水鳥,白色的鷺鳥、翠藍翅膀的翠鳥、停在水里的黑水雞……觀鳥愛好者任榮霞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她在這里觀測鳥類得來的數據。
10月4日,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塘濕地,小朋友使用單筒望遠鏡觀鳥。 記者 石中華 攝
在海口白沙門公園,同樣聚集著一群鳥兒守望者,他們帶著用迷彩布裝飾過的“長槍短炮”,靜靜潛伏在公園內的濕地生態園里。白沙門濕地生態園緊鄰瓊州海峽,是南遷候鳥跨越海峽重要的歇腳站,每年10月之后,這里就成為觀鳥者的天堂。“你看,鳥兒也是有神態的,這張看起來就像在笑,這張表情就有點嚴肅。”觀鳥愛好者虎哥向記者展示他拍攝的鳥兒照片,在他眼中鳥兒像孩子,憨態可掬,令人憐愛。
“第一批冬候鳥已經開始南遷,這些天我拍到過4只三寶鳥,一對紫壽帶,還看到杜鵑、柳鶯。”說話間,前方樹枝上跳出來一只翅膀翠藍的鳥兒,虎哥壓低聲音急按快門,“這是白胸翡翠,看看多漂亮。”
這兩年虎哥發現海口能夠拍到鳥兒的地方越來越多,“海口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現在很多鳥飛進小區里,在家就能觀鳥。”
從遠離市區的東寨港保護區,到千家萬戶的市民身旁,鳥兒如同標尺,衡量著海口生態環境一日日向好轉變。
9月26日,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塔市保護站覓食的青腳鷸。 記者 石中華 攝
搭起保護傘 筑起“安樂巢”
“上次看到這么大片的白鷺,至少在十年前了。”在從小生活在遙逍村的村民記憶中,過去生活在附近的鳥兒不少,不知何時起它們不再出現。“如今鳥兒又回來了,鳥兒把這里當作家園,說明這里生態環境好,我們一定要守護好生態環境,留住這些珍貴的朋友。”10月9日下午4點,遙逍村村民小組組長馮乃林仍頂著烈日在堤壩上巡邏,看到陌生人逡巡便警惕地上前詢問來意。
為了保護附近的鳥兒,村里成立了護鳥隊,鳥類保護專家給護鳥隊送去望遠鏡、雨傘等裝備,并向村民普及保護鳥類的知識。村里在堤邊裝上攝像頭,護鳥隊員們也沒日沒夜地在白鷺聚集地周圍巡邏,每天掐著時間看鳥兒回來沒有、數量少沒少,有時隊員干脆睡在堤上的水泵房,防止有人傷害鳥兒。每逢有人來觀鳥,村民會義務當導游,為觀鳥者介紹鳥兒情況。
10月9日,龍華區龍泉鎮遙逍村護鳥隊成員用視頻向村民宣傳保護鳥類的知識。 見習記者 孫士杰 攝
隨著天氣變冷,南遷的候鳥越來越多,海口城區也隨處可見鳥兒身影、可聞鳥兒啁啾。鳥受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10月1日至10日,海口市林業局就接到6起救助熱線,其中不乏仙八色鶇、三寶鳥、夜鷺、貓頭鷹等珍稀鳥類。“發現一只受傷的白鷺,需要工作人員盡快到場進行救助。”10月9日上午,一位市民反映。收到信息后,市林業局救護人員周樹恩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經檢查發現白鷺翅膀受傷,決定先救護治療,等其恢復后再到野外放歸。
在保護鳥兒的道路上,人人都是參與者,有人拿起電話為受傷的鳥兒求助,也有人在自家墻壁上刷護鳥標語。在距離海口下塘(也稱“夏塘”)水鳥濕地保護小區50米處有一個“護鳥宣傳欄”,這是村民王家道在自家圍墻上刷寫的“演豐下塘村鳥類棲息濕地簡介”“下塘濕地保護小區2022年越冬水鳥概況”等科普資料。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每每看到有人前來觀鳥,都會上前熱心地介紹一遍門前這塊寶貴的濕地。“環境好,鳥兒才喜歡來,我們肯定要保護好它們。”王家道自豪地說。
有人不遺余力救助和保護鳥兒,也有人在為獲得鳥類的本底數據奔忙。每逢節假日,任榮霞總會戴好帽子,挎上望遠鏡、照相機出現在邁雅河濕地公園。“國慶期間,我在海邊的木麻黃里拍到成群的白鷺,這在其他濕地公園很少見。”僅僅一年多時間,任榮霞就在這個新濕地公園監測到了81種鳥類,其中有9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作為鳥類的棲息地,保護濕地對于保護鳥類至關重要。近年來,為保護好濕地資源,海口從強化立法保護上下足功夫,先后頒布實施《海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海口市美舍河保護管理規定》《海口市濕地保護若干規定》,并在全省率先公布10個市級重要濕地名錄和11個區級重要濕地名錄,將濕地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
隨著海口濕地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為濕地生態系統中關鍵物種的鳥類也重新戀上海口。根據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日前整理的海南島鳥類名錄,海南累計已記錄到453種野生鳥類,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21種,受脅瀕危鳥類23種。豐富多彩的鳥兒已成為海口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愛鳥護鳥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讓海口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愛鳥之城”。
10月10日,在海口白沙門公園,一只翠鳥停在枝頭休息。 見習記者 孫士杰 攝
用好“生態經” 賦能“生態游”
生態環境建設好,產業發展也得跟上。如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將優良的生態環境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綠色賦能促進經濟發展,海口一直在積極探索中。
在這個國慶假期,不少市民游客紛紛走出家門,走進自然,賞景、露營、觀鳥,濕地之旅火熱。海口下塘水鳥濕地保護小區,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線路上,每年8月底至次年4月初,遷飛線路上的越冬水鳥陸續在此越冬或遷飛路過。
金秋十月,正是下塘濕地觀鳥的好時節,黑翅長腳鷸、黃葦鳽、珠頸斑鳩、白腹鷂、綠鷺、斑魚狗等多種水鳥在濕地里翩躚而飛,吸引不少游客紛至沓來,也帶熱了周邊的農家樂和民宿。距離下塘濕地不到2公里的連理枝漁家樂運營總監趙娜告訴記者,國慶期間上客率最高可以達到90%,民宿需要提前預訂。
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吳淑邦介紹,為切實做好鳥類保護工作,在海口市林業局的牽頭下,下塘水鳥濕地保護小區合理開發正負面清單已經擬定,未來保護小區可開展觀鳥休閑、農業種植、養殖、公眾環境教育等產業。“根據這份清單,下塘濕地可適當建設觀鳥塔或小型觀鳥長廊,吸引觀鳥愛好者,形成集聚效益,在不影響鳥類越冬地的前提下,開展配套服務產業,合理發展觀鳥產業。”吳淑邦說。
10月8日,在美蘭區靈山鎮用本下村千畝荷塘覓食的黑翅長腳鷸。 記者 石中華 攝
千只白鷺“落戶”遙逍村,綠樹中白影綽綽已成為村中一景。而遙逍村因鳥聲名遠播,最早可追溯到2019年,當時7只白鵜鶘做客海南,到達的第一站就是美仁坡村委會下轄的遙逍村。“大嘴鳥”的出現,讓前來觀賞鳥兒的游客絡繹不絕,這也讓龍華區龍泉鎮美仁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岳軍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蘊含的經濟潛力。
今年國慶期間,吳岳軍聯系研學機構來村里開展了4期研學旅行。城里來的客人在村里摸螺、抓魚、觀鳥,走的時候還買走了200多斤魚、幾十只雞。“我們也可以發展生態旅游。”吳岳軍盤算起來,村里兩口大魚塘可以發展釣魚觀光,魚塘邊可以露營,堤壩上可以觀鳥……遙逍村這座只有100多人居住的小村莊,因為鳥兒的到來迎來新的生機。
“只有保護好白鷺,村里發展生態旅游才有‘支撐’。”吳岳軍拿起望遠鏡看向遠方,遠處,熟悉的鳥鳴聲歡快婉轉,夕陽下樹林影影綽綽,外出覓食一天的鳥兒再次歸巢。沿著南渡江蜿蜒而下,萬千鳥兒在兩岸濕地樹林中歡快吟唱。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