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0月20日電 題:技術賦能繪就金秋好“豐”景——浙江部分地區秋收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許舜達
秋風送爽,浙江各地水稻陸續進入開鐮收割期,而科技賦能也為豐收增添了別樣風景。走進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鎮的一片稻田,400畝“禾香優1號”單季稻長勢喜人,正在孕育飽滿的果實。
行走其中,這片稻田看上去與普通稻田別無二致,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田間地頭遍布各類傳感器和智能設備。田埂旁的數字大屏上,低碳稻田數字孿生平臺可以精準“照顧”每一塊稻田,查看水位線狀況并精準灌排。
這是由中國水稻研究所聯合相關企業研發的低碳稻作技術,在不減產前提下,可實現畝均碳排放當量較傳統模式減少超20%,產出科技味十足的“低碳稻”。項目運營方負責人孫利利告訴記者,這片低碳稻田即將于11月上旬開始收割,畝產預計可以達到700公斤左右,“第一批‘低碳稻’即將迎來收獲,我們都很期待。”
為做好秋收工作,浙江農業農村部門還積極組織農技人員、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各地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等利用晴好天氣加緊收割、烘干稻谷。
在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正大余姚中泰生態農業園的種植基地里,金燦燦的晚稻成塊連片,串串稻穗顆粒飽滿,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稻香。收割機開足馬力,在稻田來回穿梭,裝滿稻谷后駛向田間一側,脫粒的稻谷順著輸送管“流”進路邊的運糧車。
正大余姚中泰生態農業園內的秋收景象。(受訪者供圖)
“今年我們種植了2.4萬余畝的單季晚稻,從9月底開始根據不同品種的成熟情況陸續進行收割,到11月中旬將全面完成收割。”正大余姚中泰生態農業園技術總監付力成介紹,今年園區種植了“秀水14號”“中科3號”“甬優1540”等品種,目前已收割7000余畝。預計畝產可達750公斤,雖比去年略有下降,但仍屬高產年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