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我國北方多地降溫,而此時的海口,依舊陽光明媚。每到這個時節,一批批“候鳥”老人陸續來到海口,開啟暖冬之旅,樂享陽光康養的幸福生活。
他們或暢游海口愜意觀光,或休閑健身養生,或積極參與社區文體活動,或參與垃圾分類、環保等志愿服務活動,積極融入海口城市生活,舒心過冬。在享受海口新鮮空氣、明媚陽光以及暖心服務的同時,“候鳥”們也積極發揮自身余熱,努力為這座城市增添一抹溫暖的色彩。
在白沙門公園內的環保教育站,“候鳥”老人志愿者利用空閑開展環保志愿活動。 記者 康登淋 攝
愜意出游 盡享椰城人文美景
“除了陽光,這里的人也溫暖!”11月16日上午9時,來自河南的“候鳥”老人朱華和愛人來到海口西海岸假日海灘上鍛煉,和朋友一起打太極拳,拉家常,樂享天年。
對于在海口生活,朱華和愛人感到很滿足。“我們已經在海口買房,也認識了很多新朋友,每天出來逛逛,呼吸新鮮空氣,大家一起休閑娛樂,日子過得很美好。”朱華說,他們來海口定居后,收獲了健康,還有幸福感。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氣候宜人、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海口近年來成了“候鳥”群體的熱門“棲息地”。
11月15日下午5時許,在瓊山區紅城湖公園,“候鳥”老人閔清蘭和老伴一邊沿著慢行道散步,一邊和記者聊起了家常。
“我和老伴是11月2日從吉林到海口過冬的,打算在這里待到明年5月份,待北方天氣暖和以后再回去。”閔清蘭介紹,外孫女有空的時候,就會帶著她和老伴到公園、景點走一走,讓他們老兩口散散心,觀賞海口美麗景色,“海口的氣候很好,風景也很美,我特別喜歡海口。”
“候鳥”群體在海口過冬,是一種特殊的旅居,也為海口的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活力。“我退休后來海口定居,經常和姐妹們組團去景點游玩。”“候鳥”老人諸葛欣說,海口五公祠、假日海灘、海口火山口國家地質公園等多個景點都留下她們的足跡。
“海口的景點風情不同,我們老年人能夠從中體驗到激情、活力,我特別喜歡在海口的生活。”諸葛欣說,海口的自然景觀很美,在這里,她能感受到大海的波瀾壯闊,也能感受到火山口的自然力量,還能感受到海口的歷史人文魅力。
在美蘭區海甸街道新安社區,“候鳥”老人歡聚一堂吹拉彈唱,歡度晚年。 本報記者 蘇弼坤 攝
社區搭臺 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11月16日上午,秀英區海秀街道天海社區“候鳥”人才工作站內,數名“候鳥”人才匯聚一堂,正在為即將到來的舞蹈比賽加緊排練;在旁邊的活動室里,一群書法愛好者正在創作書法作品,切磋書法技藝……這樣的場景,在天海社區每天都會上演。“我2014年從哈爾濱過來海口,在這里我結識了很多熱愛書法的朋友,很感謝海口有這樣的工作站,讓我們的退休生活過得充滿詩意。”今年69歲的“候鳥”老人王悅令說道。
如今,天海社區“候鳥”人才工作站讓“候鳥”群體有了陣地、更有歸屬感,成為“候鳥”人才豐富文化生活、黨員開展組織生活的主要場所。
11月15日下午,在瓊山區鳳翔街道桂林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一場手工藝品制作活動正在開展。“候鳥”老人郭偉學會制作康乃馨后,忍不住又開始學習制作杜鵑花。
“我基本每天都會到這里來,感覺就像回到家了一樣。”郭偉開心地說,她是浙江人,因海口的環境美,空氣清新,如今她已經定居海口。在海口生活,讓她最開心的是到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參與各項活動。唱歌、跳舞、參與模特隊,教其他居民學習八段錦鍛煉身體……從周一至周末,郭偉的文娛活動幾乎沒有間斷。中午時分,她就在社區的長者飯堂用餐,“社區活動豐富多彩,我們老年人真正實現了老有所樂,生活特別開心。”
玉沙社區幫助“候鳥”老人組建了夕陽紅合唱隊、京劇沙龍、歌舞團等社區團體,每周都安排固定時間,提供場地,保證每個月每支隊伍都能活躍在社區。
近年來,海口各“候鳥”人才工作站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活動,不斷增強“候鳥”群體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如今,越來越多的“候鳥”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為社區各項事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11月15日,海口白沙門公園,“候鳥”一族在翩翩起舞。 本報記者 張俊其 攝
發揮余熱 為海口發展匯智聚力
筑好“暖巢”引鳳棲,近年來,海口各區積極發揮“候鳥”人才工作站橋梁紐帶作用,用好用活“候鳥”人才,并吸一批來自全國各地醫療、教育、文化等重點領域的優秀“候鳥”人才,為海口經濟社會發展和海南自貿港建設匯智聚力。
目前,秀英區成立了天海社區“候鳥”人才工作站、東方洋社區“候鳥”人才工作站、海秀鎮“候鳥”人才工作站等“候鳥”人才工作站,“候鳥”人才涉及國企、高校、科技研究等領域,涵蓋教授、高級工程師等高層次人才。
據介紹,秀英區通過建立人才服務聯絡員制度,建立“候鳥”人才信息庫,為“候鳥”人才和用人單位搭建了供需對接平臺,積極發揮“候鳥”人才的專業化作用。
今年以來,龍華區委人才發展局開展了多場“候鳥南飛·才聚龍華”人才招募活動,招募了一批涉及現代金融、數字經濟、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行業的“候鳥”人才,“以才引才”效應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瓊山區積極支持南國威尼斯“候鳥”人才工作站建設,在區教育局設立“候鳥”教育人才工作站,引導并組織熱心奉獻的“候鳥”教育人才參與到該區教師事業,并定向推送“候鳥”人才崗位信息。截至今年11月,該區經“候鳥”人才工作站挖掘采集登記的“候鳥”人才超千人,柔性引進農業人才14名。還成功協調1名“候鳥”教育人才到云龍中學開展義務支教活動。
美蘭區通過建設“候鳥”人才工作站,引導“候鳥”人才有序參與社區教育、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等。此外,組建“候鳥益+人”志愿服務隊,開展“候鳥+理論宣講”“候鳥+文藝傳播”“候鳥+民生服務”等六方面服務,讓“候鳥”人才在海口這個溫暖的“巢”里發揮余熱。
11月15日,在海口白沙門公園,“候鳥”一族在晨光下翩翩起舞,享受冬日暖陽。本報記者 張俊其 攝
建功立業 助力環保和鄉村振興
11月16日清晨7時,今年85歲的老人趙月英一如往常起了個大早,迎著暖陽來到位于白沙門公園內的環保教育站,坐在縫紉機前,挑選布料、穿針引線,在腳踏板啪嗒啪嗒的聲響中,開始制作一個個小布袋。
“海口是一座很美麗的城市,這里的椰風海韻不應該被白色塑料污染,我想發動更多人一起加入保護海洋環境的行列。”趙月英說,其家鄉雖在河南,但海口早已成為她心目中的第二個“家”。就在2017年9月,趙月英成為白沙門環保教育站最早的一批志愿者,她也是迄今為止該站年齡最大的志愿者。
海口用心筑“暖巢”,也提高了“候鳥”群體的積極性,大家紛紛為“第二故鄉”發揮余熱,郭浩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11月16日上午,龍華區遵譚鎮東譚村紫玉米生態文旅采摘園,挖掘機、推土機等機械車輛來回穿梭,10幾名工人正在緊鑼密鼓作業,“每個藝術工作者的心中都有一個‘田園夢’,我的夢在海口實現了。”龍華區“候鳥”人才、海南紫玉花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浩然激動地說。
郭浩然長期在北京從事藝術創作,是國家一級美術師。2020年冬季,他開始了海口的旅居生活。
“我很喜歡農村的田園風光,自己也有過很多年的農村工作經驗,所以想發揮余熱,參與到海口的鄉村振興工作當中。”一次偶然的機會,郭浩然了解到紫玉米種植項目,經過充分的調研之后,郭浩然開始在遵譚鎮東譚村小規模種植紫玉米,去年種植了20畝,收益超出預期,同時帶動了村民務工。
如今,越來越多的“候鳥”老人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參與海口環保、文藝志愿服務及鄉村振興建設等,他們忙碌的身影,構成了椰城另一道獨特美麗的風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