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烏克蘭危機和美歐通脹高企加暴力加息影響,全球經濟面臨衰退趨勢。11月1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除了烏克蘭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外,過去一年里的貿易壁壘增加,可能給全球經濟造成1.4萬億美元的損失。該機構預測2023年的全球經濟增長比例將放緩至2.7%,發達經濟體的總體增速下降至1.1%,遠低于2022年的2.4%。
此外,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也表示,該機構已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6月預測的約3%下調至1.9%,全球經濟正危險地逼近衰退。最近,摩根士丹利也發布了一系列2023年經濟展望報告,預計明年發達經濟體將“處于衰退或接近衰退”,而新興經濟體將“溫和復蘇”,整體經濟回暖則難以預測。
全球各大機構在示警全球經濟的同時,對中國經濟相對樂觀。IMF預測,在全球大國(含發展中大國)中,中國或是極少數2023年的GDP增速高于2022年的大國。
中國經濟的向好趨勢從季度經濟增長曲線即可看出。其中,一季度增長4.8%,二季度增長0.4%,三季度增長3.9%;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3%,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雖然離年初預期增長有一定差距,但全年經濟增長有望超過4%;基于今年較低的基礎,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按照IMF對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依然表現突出,在新興經濟體中也可圈可點。
雖然全球經濟面臨衰退趨勢,但中國依然具有較強的發展韌性。一方面,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體,即使經濟增長降至中低速水平,也能激發出強勁的引擎動力。以2022年經濟增長為例,4%對中國屬于中低速增長,對美歐日等經濟體而言則屬于高速增長。另一方面,中國多年來已經形成引擎全球經濟的強大慣性力量。此前世界銀行發布報告認為,從2013年到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38.6%,超過七國集團(G7)平均貢獻率的總和25.7%。G7中貢獻率最高的美國占比18.6%,其他6個國家加起來不足10%。
中國引擎全球經濟的強大慣性力量,不僅來自于中國經濟長期的高速增長,更是中國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折射。一方面,中國穩固了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貨物貿易占世界比重從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已經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通達歐洲20多個國家的中歐班列運量持續增長,維護著國際產業鏈的穩定通暢;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情況下,中國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經貿盛會,匯天下之物產,促商貿之流通,聚發展之合力。
另一方面,西方主要經濟體采取各種措施要求資本和制造業回流,但中國依然是全球外資的主要流向地。據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037.6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5.6%,折合1553億美元,同比增長18.9%。此外,人民幣地位越來越硬通,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提升了人民幣在全球貿易中的支付比例。中國資本市場也越來越全球化,對全球資本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有趣的是,在全球矚目的卡塔爾世界杯賽場,來自中國的廣告在綠茵場隨處可見,這也驗證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實力、動力和活力。隨著疫情形勢好轉,通脹溫和、年底風險控制和中央一攬子穩經濟舉措的發力,今年中國經濟不僅會有一個好的“總結”,明年還會有更好的經濟增長預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