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上世紀70年代的人們,傾注在“三轉一響”的熱情絕對不比今天那些追捧時尚的年輕人遜色,當年一塊手表就可讓心儀的女孩子點頭肯嫁,一輛自行車就可以馱起整個家庭的夢想。
①11月27日,楊慶書在探尋手表中的方寸世界。
如今,時代不斷變化,手表已經從一個獲知時間的工具變成了裝飾品,而修表這一行當也漸趨衰落,很多多年從事這項工作的修表技師無奈轉行,只有少數人咬牙堅持了下來。楊慶書和他的妻子易惠曉就是鬧市一隅中堅守修表方寸之臺,讓凝固的時間再次“行走”的人。
②戴著寸鏡的楊慶書在認真安裝手表上的一個齒輪。
在忠介路上,楊慶書和他的妻子經營著一間修表店,招牌很不起眼,一年365天從早到晚風雨無阻,一張舊桌子,桌面上擺滿各式各樣的工具和零件。這間10多平方米的小屋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
“其實妻子比我更早接觸修表工作。在她18歲時就從她父親那里學習修表,算是女承父業。”今年已經58歲的楊慶書笑著說,他和妻子1993年結婚,之前他修過車,當過業務員,礦場切過石頭,甚至還當過會計,一直到2000年才回到修表店和妻子堅持到現在。
③一直到夜晚10時許,楊慶書才騎著電動車帶著妻子回家。
“別看小店不起眼,這也算是個‘百年老店’。”楊慶書介紹,五十年代初,他的岳父就在這里修表,那時候修表店歸集體所有,70年代末個體經濟如火如荼發展,岳父便把這個集體小店承包了,后來岳父年齡大了、眼神也不太好,妻子和他才真正從岳父手中接管修表生意。
④透過寸鏡,可以看到手表內部的齒輪、螺絲等細微構造。
11月29日,忠介路上人來人往,嘈雜喧鬧,楊慶書的小店內安靜得只有滴答聲。小到換電池,大到修理掛鐘,凡是跟鐘表相關的活,楊慶書和妻子都能游刃有余地解決。“90年代傳呼機興起,那是對我們修表沖擊較大的時候。”楊慶書說,能堅持到現在,除了生計更多的是熱愛,因為這項工作更多需要的是耐心,短則十幾分鐘,長則兩三天,你必須心無旁騖。
⑤楊慶書在查看掛鐘內部齒輪是否有損壞。
歲月流逝,時光永恒。“滴答”聲中,楊慶書和妻子依然樂于修正顧客的“時間”,每天上午9點左右開門,晚上10點左右才收攤,哪怕一天只能碰上一個來修表的客人,他們也風雨無阻地守在小店里。
⑥11月27日,楊慶書在幫一位顧客解決表帶長短的問題。
“一塊小手表,包含了一方大世界,以前的同行都改行了。”楊慶書笑道,他割舍不了這份職業,自己還是愿意靜下心來藏在自己的“時間”里,直到拿不動螺絲刀的那天。
⑦手表的構件細小復雜,常常通過寸鏡來觀看檢查。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