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關于2022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2022年31個省(區、市)夏糧、早稻和秋糧產量的總和達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增長0.5%,創下新高。這也是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十九連豐”。在國際糧價高位波動,農資價格大幅上漲,疊加去年秋汛造成我國三分之一的冬小麥晚播、長勢復雜的大背景下,今年糧食生產所取得的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是我們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穩定的總要求。“中國飯碗”里日漸增多的中國糧,為實現我國安全發展增添了更多底氣。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我們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安全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這其中,糧食安全又是頭等大事,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算的不僅僅是經濟賬。保障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是一本沉甸甸的政治賬。
今年以來,受氣候變化、局部沖突等多種因素交織影響,全球多地出現糧食供應短缺、糧價上漲。從我國來看,去年秋季以來,一方面是局部地區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另一方面,北方出現了罕見的秋雨秋汛,全國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冬小麥比正常時節晚播,有的甚至晚播了一個月。進入今年夏季,南方局部地區又面臨著嚴重的高溫干旱挑戰。在長江流域,許多秋糧的主要產區發生高溫干旱的時候,正是水稻生長孕穗的重要時期。從北到南、從夏糧到秋糧,幾乎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自然災害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攻堅克難,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從而為高質量發展筑牢安全根基,就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今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是對我們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立足“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新糧食安全觀的最好回報。
我國糧食逆勢增產,得益于“藏糧于技”。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4000多種我國生產的農業機械裝備,馳騁于不同區域的田野里。搭載了大數據、云計算、北斗導航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智能農機,讓我國農用無人機裝備總量、作業面積穩居世界第一。950個自主研發的主導種子,將丘陵山地、寒旱土地、鹽堿地的增產潛力充分挖掘出來,良種對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
我國糧食逆勢增產,得益于“藏糧于地”。全國高標準農田近十億畝,覆蓋了我國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六大糧食主產區的不同地形和土壤條件的耕地,這些集中連片、溝渠相連、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了我國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
我國糧食逆勢增產,得益于“藏糧于力”。首次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層層分解落實面積;中央財政提前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疫情起伏不定,重要農資點對點保供,支持29個省份開展土地生產托管服務,化解小農戶春耕缺人手、缺農機等燃眉之急,形成了保豐收的巨大合力。
發展離不開安全,安全要靠發展。全國糧食再獲豐收,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我們更加深刻地把握發展與安全的辯證關系提供了重要實踐參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