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但過度開發也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迫使野生動物遷徙,加速野生動物體內病原的擴散傳播。從非典、禽流感到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發傳染病頻率明顯升高。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
12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向《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習近平指出,要凝聚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共識,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進程,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形成保護地球家園的強大合力。習近平主席提出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點主張”,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致力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的明確理念與堅定決心,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一年前,《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視頻出席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現在,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召開,中國繼續發揮主席國的引領力和協調作用,努力推動達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征程。
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據估算,到2030年,全球生態系統退化每年將導致3萬億美元損失。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但過度開發也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迫使野生動物遷徙,加速野生動物體內病原的擴散傳播。新世紀以來,從非典、禽流感到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新發傳染病頻率明顯升高。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
如何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對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如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效益;如何實現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等多面共贏,增強各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設立新的環境保護目標應該兼顧雄心和務實平衡,使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這些重大課題事關世界經濟可持續性復蘇,事關全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就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期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踐行中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的“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
“中國山水工程”是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標志性工程,“十三五”以來,中國已在“三區四帶”重要生態屏障區域部署實施44個山水工程項目,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350多萬公頃。該項目入選“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表明,中國正在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積極可行的示范性方案。
從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到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從新增和修復濕地80多萬公頃,到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112種特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實現了野外回歸,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從消除污染行動、修復退化土地、保育物種和生態系統,到解決貧困和致力于更廣泛的人類發展目標,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里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變革模式的代表。
當前,人類正站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十字路口。中國將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與各國一道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共護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