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發布,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從“乙類甲管”到“乙類乙管”,老百姓在個人防護上應該注意什么?哪些人還需要做核酸檢測和抗原?老年人感染后需要關注什么?央視新聞采訪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做進一步解讀。
我國的法定傳染病分為幾類?是根據什么標準來劃分的?
李侗曾介紹,根據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情況,以及它的危害情況,法定傳染病在我們國家分為甲、乙、丙三類。甲類傳染病有2種,鼠疫和霍亂;乙類傳染病大家比較熟悉的像艾滋病、狂犬病、麻疹、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像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這些都屬于丙類傳染病。
“乙類乙管”后,老百姓的個人防護還必要嗎?
李侗曾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原來的“乙類甲管”變成了“乙類乙管”,從防控措施上不需要再集中隔離,也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也不要求大家常態化核酸檢測了,但是我們戴口罩、勤洗手、多開窗通風,注意社交距離,注意咳嗽禮儀等措施對于防護各種呼吸道傳染病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還是應該堅持下去,因為畢竟新冠病毒傳染性還是非常強的,對于一些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來說,他們仍然是有危重癥風險的,所以還是要做好個人防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