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氣”成為熱詞。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全國多地再現“人從眾”,特別是在跨年活動中,一些城市再現了人流如織的景象。
據報道,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元旦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5271.34萬人次,同比增長0.44%,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元旦同期的42.8%;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65.17億元,同比增長4.0%,恢復至2019年元旦同期的35.1%。
相較元旦假日的熱鬧氛圍和人氣旺盛,上述數據似乎達不到市場預期,恐怕也不能迎來人們希望的“報復性消費”,至少“報復性旅游”或“報復性文旅消費”難以出現。三年疫情,每次疫情形勢好轉,市場和公眾都希望出現報復性消費。然而疫情多次反復,不僅對消費市場帶來“點剎”,也拉低了人們收入,抑制了消費動能,消磨了消費信心。
2023年元旦假期,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發生根本性好轉,特別是“乙類乙管”后市場真正迎來“后疫情時代”。元旦假期,各大城市紛紛達峰,很多人經受了“陽”的考驗,疫情帶來的焦慮和恐慌也隨之降低。防控政策的調整,也提升了市場和公眾信心。
就此而言,元旦假日可謂真正開啟“后疫情時代”的拐點。國人跨年夜的狂歡,街頭煙火氣的回歸,看似是消費市場的熱旺,更多是人們歡樂情緒的釋放。城市煙火氣的確拉升了餐飲消費,商圈經濟十分火熱,熱鬧的氛圍雖然拉動了激情消費,但算不上真正意義的“報復性消費”。
元旦假日電影票房突破5億元,也只能算是電影市場的回穩復蘇。至于文旅市場,人們更多的關注點往往聚焦在冬季熱點旅游城市的“熱”上。文旅部數據顯示,三亞、西雙版納、昆明、廈門等地成為北京和東北三省游客“避寒跨年”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三亞更被業內稱為“開了旅游復蘇的第一槍”。雖然三亞最終的旅游消費數據還沒有出來,不過據三亞當地的旅游從業者認為,景區客流量已經恢復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
火熱的三亞旅游并非真正的“報復性消費”,而是疫情形勢好轉和季節因素的雙向驅動,畢竟全國大多數地方的客流量還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一半。其他城市,元旦假日的文旅市場主要還是城中游、近郊游和夜經濟。原因在于,元旦假日期間,各城各地還面臨疫情帶來的考驗,“陽過”“陽康”的人們還處于身體恢復期,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不是扎堆出游的好時機。
通過熱鬧看門道,不要執著于元旦假日的文旅市場“滿血復活”,也不要追求激情的“報復性消費”,而要著眼于穩扎穩打篤定前行,通過恢復經濟運行的元氣,激活供給和消費兩端的活力,從而實現經濟全面復蘇。在此基礎上,內需功能才能好轉,消費動力才能提振。
“乙類乙管”解除了疫情對市場民生的結構性障礙,也消解了人們的焦慮恐慌情緒。在此情勢下,去年一攬子穩經濟存量政策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利好政策相互疊加,為“后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提供了強大助力。宏觀經濟復蘇前景轉好,“三駕馬車”驅動更加有力。供給側好起來,內外大循環動起來,就業形勢好轉促進收入增加,消費才能真正復蘇,14億人的消費訴求才能形成蓬勃活力。
元旦之后是春節,春節之后還有清明和五一小長假。若“乙類乙管”后疫情不再波峰起伏,年內假日經濟若能突破2019年同期指標,中國市場即使沒有“報復性消費”,也會迎來穩中向好的常態性消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