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北京城更“適小”?在召開的北京市“兩會”上,市政協委員、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馬鴻韜建議,豐富兒童公共游樂設施,適小化改造、拓展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積極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馬鴻韜表示,近期,要豐富兒童公共游樂設施供給,在旅游景區、文化活動中心、體育館等兒童經常活動的公共空間進行適小化改造,在小區對健身器材等進行改造,拓展兒童戶外活動空間。
“兒童友好城市”概念緣起于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發起的“兒童友好城市運動”。目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全球范圍內認證了超過3000個兒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區。2021年10月,國家發改委會同22個部門研究制定《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包括北京在內,各地正鼓足干勁,加速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兒童友好,不僅事關孩子的安全和發展,更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溫度和美好。馬鴻韜委員建議“出臺關于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地方指導性意見,并將其寫入新一輪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北京市東城區于2021年在全市率先啟動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工作,目前已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北京市各區應認真總結東城區的經驗,加強頂層設計,壓緊壓實責任,鼓勵探索、注重創新,確保全市創建工作走在前、干得實。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也是兒童生活、玩耍、逗留時間最長的場所。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社區無疑是重要抓手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北京市各地要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不等不靠,主動擔當作為,積極部署落實兒童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建立完善彰顯北京特色的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機制,在社區決策、建設、管理等環節,都能“蹲下身子”傾聽兒童的聲音,尊重兒童意愿,扎實推進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步伐。
創建兒童友好型社區,需要突破諸多“瓶頸”,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孩子面臨的安全風險,北京的一些地方在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北京市東城區、海淀區的一些街道,設計師嘗試讓孩子參與社區設計,并在社區內把人行道與車行道互相分開,讓孩子的生活環境更加安全。同時,社區內的道路經“適小”改造后變得平整防滑,避免很大的高差和連續的臺階,讓孩子可以自由騎車或是玩滑板等。各地都要堅持以“兒童視角”查找、消除社區內的各類風險隱患,切實擔負起監管和主體責任,筑牢安全防線。
創建兒童友好型社區,需要努力打造有特色、可感受的兒童活動空間,使孩子們能夠盡情地釋放自己的童真童趣。調查發現,目前各地社區的公共設施建設以及社區公共空間分配,大多主要考慮成年人的感受,孩子的需求往往被忽視,普遍存在兒童活動設施數量小、種類少現象。對此,需要在城市社區街道“微改造”的過程中,整合、落實整合全齡社區、適老社區和兒童友好型社區等理念,堅持“1米高度”視角、寓教于樂內涵、安全環保標準,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斷豐富兒童公共游樂設施,拓展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確保孩子們玩得開心、玩得安心。
北京市各區、各部門應進一步落實落細兒童友好理念,以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為突破口,扎實開展兒童友好行動,蹄急步穩地推動兒童友好型城市創建工作,凝心聚力將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宜居,讓孩子們更加快樂地成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