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社區衛生服務投入”。市人大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不能讓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變成藥店”等成為共同心聲。此外,上海市張文宏等23名人大代表聯合提出《關于加強對基層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監督的議案》;廣東省人大代表崔書中就充分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網底”作用提出建議。當前各省市陸續召開地方“兩會”,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成為會上熱議話題。(1月17日《北京日報》)
今年地方“兩會”格外關注基層醫療,是抗疫智慧的集中體現。3年來,基層醫務人員深入家庭采集信息、開展防疫宣傳、發放防疫物資,發揮了防疫“前哨”作用。在防疫政策優化后,發熱門診進社區,核酸采樣點變成簡易醫療站,家庭醫生提供居家診療。基層醫療的創新措施層出不窮,如果將這些好做法融入基層醫改,就能惠及長遠。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應讓過去諸多醫改措施得到徹底落實。家庭醫生已有嚴謹的制度設計、較高的簽約率,但還是有不少居民寧可在網上四處求藥,也想不起來咨詢家庭醫生。有簽無約、服務內容單一,也是家庭醫生診療方式目前存在的問題。分級診療規則設計很科學,但首診在基層難以落實,雙向轉診有名無實。高質量落實既有的醫改方案,改革紅利才能大量釋放。
基層醫療強不強,關鍵要看突出短板能否盡快補齊。比如人才缺乏是基層醫療最難突破的瓶頸難題,待遇和職業前景不及大醫院、基層偏遠和條件艱苦等,是人才不愿下基層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提高基層醫療人才待遇等方面,要拿出更多硬核措施。醫學生定向培養、醫務人員“縣管鄉用”等,也要有更科學的規則設計、更能拴心留人的執行效果。
三年抗疫獲得的一些寶貴經驗,應優先運用于提升基層醫療能力、改進基層醫療服務方式。過去分級診療針對普通疾病、傳染病都設有專門的診療路徑。然而通過這次防疫,基層醫療單位開創了新的傳染病分診診療模式,這些好做法應融入到分級診療制度當中。過去發熱門診通常只有較大醫院有,將來基層醫療機構也應普遍開設。防疫期間一些臨時做法,例如防疫網格化管理、基層緊缺藥品快速保供、指氧儀等設備配備到村等,也應考慮形成固定的制度。
基層醫療提質增效,需格外注重引進先進技術與理念。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遠程會診、互聯網醫療等,都是將來向基層醫療輸送技術的理想渠道。但不少基層醫療單位的信息基礎設施落后,醫學與信息技術雙跨人才也十分缺乏,導致遠程會診連不上、隔空手術做不了、AI醫生和智能手臂不會用。假如這些問題不提前化解,基層醫療不僅會輸掉現在,更會輸掉將來。
醫改不僅涉及面很廣,而且牽一發動全身。基層醫療薄弱,醫改一旦涉及到基層,就更顯復雜和困難。盡管如此,只要理清工作脈絡,然后掛圖實施、對表推進,問題逐個化解、進步不斷累積,就能積跬步以至千里,最終讓基層醫療成為醫療服務體系最堅實的基礎,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優質的醫療服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