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寧波市寧海縣強蛟鎮峽山村漁民王明明在朋友圈曬出喜訊,當天捕獲一條體長67厘米、重達4.8斤的野生大黃魚,并以2.66萬元的價格售出。王師傅高興地說,“沒想到春節第一網就捕到這么大的野生大黃魚,今年絕對是個好兆頭。”
物以稀為貴,供求嚴重失衡難免會導致大幅溢價。不論是“一斤能買一套房”的魚膠,還是4.8斤野生大黃魚賣出2.66萬元的價格,在等級化、差異化的意義金字塔里,稀缺的、珍貴的商品占據了高端位置。漁民捕獲大的野生大黃魚,一點都不愁賣,通常都是價高者得之,“一魚萬金”只是一個縮影。
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一些人更加講究吃了,對于食物的新鮮和稀有,他們很上心。吃什么東西不僅彰顯一個人的經濟實力,也隱伏著他的文化格調與生活品位。與養殖大黃魚相比,野生大黃魚的價格要高得多,為什么呢?在人為建構的“意義之網”里,野生大黃魚風味更佳、更有養生功效。此外,吃一般人吃不到、吃不起的野生大黃魚,成為一件臉上有光的事情;炫耀性、攀比性的符號消費,也讓野生大黃魚身價倍增。
越少越貴,越大越貴,野生大黃魚一般一年只能長七八兩,4.8斤的野生大黃魚實屬罕見,從而導致“一魚萬金”的上演。實際上,數十年之前,野生大黃魚在東海是十分常見的海鮮,每年都能形成漁汛。一網捕獲數噸野生大黃魚的壯觀場景,是不少老漁民的珍貴記憶。可是,過度捕撈導致野生大黃魚的產量逐年銳減,產生了“價格上漲—過度捕撈—野生大黃魚更稀缺—價格更高”的惡性循環,野生大黃魚一度難覓蹤跡。
伴隨著環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通過近年來的增殖放流,野生大黃魚的身影開始更多地出現。從野生大黃魚曾經是東部沿海地區居民的常見食材,一度泛濫到扔到田地里當肥料,到后來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為“極危”物種,再到漁民越來越多地捕獲到野生大黃魚,野生大黃魚生存生態的變化,生動鮮活地說明——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只有恪守“獵殺不絕”的傳統,只有秉承規則意識與邊界精神,漁民才能持久地享受大自然對于我們人類的饋贈。如果漁民功利、短視地過度捕撈,終究會自食苦果。
野生大黃魚越來越多地出現,彰顯了生態保護久久為功的成果。“一魚萬金”固然讓漁民享受了豐收的喜悅,卻也提醒和警示人們要多一些憂患意識。除了禁漁期的“緊箍咒”,漁民也要多些歷史思維和長遠眼光,給一些體格不大、分量不足的漁業資源“網開一面”。
生態修復并非易事,能夠捕獲4.8斤的野生大黃魚是一件幸事。只有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野生大黃魚才有可能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餐桌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