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浙江寧波一家企業的員工們陸續手持發票,滿心歡喜前去報銷。這可不是普通的發票,而是員工春節回老家給父母買衣服、吃團圓飯等開具的“孝心”發票。大家可憑此報銷相應金額,每人最多可報銷補助2600元“行孝獎”。新春返工后拿出20萬元獎勵員工對父母盡孝,這項傳統該企業已持續10年。(2月1日《寧波日報》)
企業設立“行孝獎”,員工春節回家請父母吃飯、給父母買禮物等可以報銷,這一好做法已經堅持10年,寧波這家企業的善舉被媒體報道后,一時間引來廣泛關注。很多人感嘆:這又是“別人家的企業”;也有人直言:這才是一家企業該有的擔當和情懷……點贊無數好評不斷,也很快引發了公眾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文化建設的討論,“如何培養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忠誠度”“如何提升員工的獲得感幸福感”等內容,成為熱議的話題。
“行孝獎”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員工回家孝順老人,部分成本乃至全部成本由企業來承擔。每個人都終將老去,老年人需要更有品質的生活,在此現實語境下,設置“行孝獎”并非企業的角色義務,而是建構一種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此舉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伴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許多人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異鄉打拼。春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不僅提供了一個合家團圓的渠道,也提供了一個“情感補償”的契機——那些難以常回家看看的務工人員,平時對親人們的虧欠,利用春節的機會可以進行一定的彌補。給父母買衣服、吃團圓飯、帶父母出去逛逛……平日里難以做到的事情,利用有限的假期來進行補償。
哪怕沒有“行孝獎”,許多務工人員依然會對父母盡孝;那么,“行孝獎”的價值到底在哪里?一方面,“行孝獎”可以降低務工人員行孝的成本,讓他們更有消費的信心和底氣;另一方面,在一個盛行符號互動的時代,“行孝獎”傳遞出一個鮮明的符號信息,即孝順老人是一件應該做、值得做的事情。
“行孝獎”沒有采取給員工簡單發錢的方式,而是采取報銷的辦法,莫非是企業“舍不得”?一家小氣的企業,不會連續10年拿出20萬元獎勵員工對父母盡孝。“行孝獎”的可圈可點之處,在于打破“大鍋飯”的平均主義,而是采取了一種選擇性激勵舉措——行孝越多,報銷越多;行孝越少,報銷越少。更進一步說,企業想到的不是節省成本,而是用創新化舉措引導員工“多盡孝、早盡孝”。
一個有胸懷和格局的企業,深諳“舍得”之道:體恤員工的父母家人,就是善待員工。“行孝獎”不僅讓員工及其家庭得到了實惠,也讓他們感受到來自企業的尊重與認同;將好事、實事做到員工心坎上的“行孝獎”,不僅得到了家人們的肯定,也會提升員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一個既懂得用“薪”留人又懂得用“心”留人的企業,不僅能夠留下老員工,還會對老員工的熟人網絡形成一種吸引力,從而有效地破解了春節后的“用工荒”。
企業對員工好不好,不僅要看管理者說了什么,更要看他們做了什么、成效如何。“行孝獎”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具有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愛屋及烏的“行孝獎”,不僅是對員工的一種人文關懷,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源頭活水”。只有真正將員工放在心上的企業,才會更有未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