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海口的底色。近年來,我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全面提升城市生態綠化品質,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高水平保護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正在展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22年,我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情況良好,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7.3%,其中PM2.5年均濃度達到歷史最低水平。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地表水國控、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城鎮內河(湖)監測斷面33個,水質達標率100%。國家認定的我市19個黑臭水體,黑臭消除率100%。
2月7日,俯瞰生態環境優美的海口灣沿線。 海口日報融媒體記者 蘇弼坤 攝
塑造城市新面貌 提升“軟實力”
沐浴明媚陽光,漫步海口城鄉,目之所及草木蔥蘢、美景如畫。走進海口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新綠滿樹,白鷺翩飛,不少市民徜徉在公園中感受春天之美;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內,時時聞鳥語,處處聽水聲,濕地景色無限美好;在萬綠園,姹紫嫣紅的鮮花競相盛開,游人如織,一派生機勃勃。
濕地是親近自然的好去處。今年春節期間,生態游受到熱捧,各大濕地公園迎來人流高峰。
近年來,海口創新塑造城市新面貌,大力推行“濕地+”保護修復模式,以“濕地+水體治理”“濕地+水利工程+海岸帶保護”“濕地+土地整治”等模式,建設美舍河、五源河、潭豐洋等濕地公園,以“濕地+紅樹林保護”模式,修復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現有紅樹林4783畝等,將一片片濕地打造成一個個濕地公園,提升我市生態綠化品質,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你看游客們笑得多開心,這些木棉花開得多好,公園里每天都熱熱鬧鬧的。”來自新疆的候鳥老人張新生從2017年開始拍攝美舍河濕地公園建設的視頻,到現在已拍攝300多個,將公園的變化生動地記錄了下來。
在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中國最美小鳥”栗喉蜂虎來了,海南貓科動物的主要代表豹貓現身了,海南獨有物種邢氏水蕨被發現了……相關部門統計,目前五源河濕地已監測到鳥類133種,蜻蜓種數累計記錄達32種,植物449種,兩棲動物12種,魚類33種。如今的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市民游客的“打卡圣地”。
百里濱海、千頃紅樹、萬畝田洋,一塊塊濕地把海口“鑲嵌”在藍綠之間,一處處自然公園將濕地融入城市,一條條河流將濕地的觸角伸展到每一個角落。濕地與海口完美融合,人們在濕地中探索、暢游。
秀英區金沙灣四路水塘附近,栗喉蜂虎在此棲息(資料圖)。海口日報融媒體記者 石中華 攝
繪就發展新底色 增強“硬實力”
2月1日,海南東寨港(三江灣)生態修復項目火熱開工。“項目將種植紅樹林1600畝,撫育紅樹林幼年林2815畝,并對鳥類、水生動物、椰林生境進行改善以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市林業局局長錢軍介紹,項目實施后,將擴大紅樹林面積,改善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為國際候鳥遷徙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及食物補給條件。
放眼海口,一個個綠色項目在全市落地開花,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在“六水共治”方面,2022年,全市共建成濱江西污水處理廠、長堤路水質凈化中心等6座污水處理設施,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天,比2021年提高了22%。截至2022年底,海口污水處理能力達到82.92萬噸/天。
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2022年,我市投入1070.97萬元完成建設龍岐綠地公園、省委黨校東側淘沙路北段功能完善工程、新大洲大道與椰海大道街角綠地等8個“口袋公園”建設項目,新增公園面積共2.74公頃。總建設面積約1118.85畝的西秀公園完工并預開園,成為海口市民游客新的熱門打卡點。
在垃圾分類方面,2022年,海口建設改造1500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屋(亭)任務,完成6個鄉鎮標準示范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屋、消博會場館配置2座標準化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在全市21個街道和22個鎮完成創建生活垃圾分類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的示范樣板。
在資源化利用方面,海口市餐廚垃圾及糞便無害化處理擴建項目于去年6月底投產運行,日處理餐飲垃圾400噸、廚余垃圾200噸、糞便400噸。2022年以來,海口西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收運處理建筑垃圾10.24萬噸,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9.83萬噸。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2022年,海口始終堅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最大優勢,堅持“生態立市”戰略不動搖,大手筆建設生態基礎設施,大力推動城鄉環境美化,為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澎湃動力,實現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同步協調發展。
碧水藍天映襯下,觀海臺成為市民游客休閑好去處。海口日報融媒體記者 蘇弼坤 攝
激活綠色新動能 拓展“財富力”
在美蘭區演豐鎮演豐東河入海口段,一條棧道在郁郁蔥蔥的紅樹林中蜿蜒穿梭。沿著棧道前行,左側的紅樹林連成片,右側的海灣水波蕩漾,不時有白鷺在紅樹林里出沒。藍天、碧海、綠樹、白鷺,在這里繪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這是在建中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生態旅游一期項目。施工單位海南紅樹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祝順保介紹,棧道將設置近10個景觀造型和科研觀測塔,監測鳥類和紅樹林生長情況,提升游客觀覽體驗。
每到節假日,距離該自然保護區不遠的漁家樂生意十分火熱。據了解,依托東寨港保護區的紅樹林資源,當地商戶不僅提供餐飲服務,有的還辦起了民宿,開發了趕海、觀鳥等生態產品。
作為重要的藍碳生態系統,紅樹林在固碳儲碳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數據顯示,東寨港紅樹林濕地固碳總量為39.50萬噸,單位面積固碳量為250.6噸/公頃。”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黃紹明告訴記者,該保護區目前正在聯合科研院所開展“藍碳試點”研究,分析碳庫本地調查結果,推進藍碳試點工作,助推實現碳中和。
“海口濕地不僅擁有濕地水稻、濕地蔬菜等濕地特色農產品品牌,多地還有效利用濕地資源結合鄉村振興工作發展產業經濟,推出旅游線路等‘濕地+’產品,為當地老百姓帶來實惠。”錢軍說。
水清、岸綠、天藍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口日報融媒體記者 蘇弼坤 攝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新春伊始,海口將逐綠前行,“落子”高質量、再布“生態棋”,讓海口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