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量近乎腰斬,有醫院直接取消科室,部分主要城區的三甲醫院也開始與基層醫院爭奪孕婦,之前非常熱香的婦產科現在也到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地步。據媒體報道,全國各地的產科正一同經歷這場寒冬。在生育率下降的背景下,我國的生育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高齡、再生育產婦比例明顯增加。整體分娩量減少,高等級醫院更傾向于積極爭取,病人向上轉診加強,基層醫院則更可能因為技術、服務水平不足而流失病人。
產科寒冬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兒科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怎么辦?隨著出生人口的持續減少,醫院對兒科醫生的需求也將下滑,部分高校才開設不久的兒科專業,可能面臨減招、停辦的命運。這對高校開設專業的啟示是,不能盲目追逐熱門,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時,要拓寬專業面,提高專業的適應性,否則,窄口徑的專業人才培養,很難適應社會需求的急劇變化。
我國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在2015年前后,引起輿論高度關注。當時的調查顯示,全國范圍內兒科醫生缺口可能高達20萬,各地醫院的兒科門診人滿為患。由于2016年我國全面開放二孩政策,有不少專家預測,隨著出生人口增加,我國兒科醫生的短缺問題將更為嚴重,由此呼吁加快兒科醫學人才培養。
教育部門和高校都迅速作出回應。教育部表示,要加大兒科醫學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力度,具體措施包括:深化面向基層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工作;深入推進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教育工作,為基層每年培養5000名左右從事兒科等各科常見疾病診療服務的全科醫學人才;進一步擴大兒科醫學專業研究生招生規模;要求38所高水平的醫學院校增加研究生兒科專業招生數量,力爭到2020年達到在校生1萬人。2016年,教育部批準包括首都醫科大學、河北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鄭州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在內的20所高校,新增兒科學專業。
2016年、2017年,我國確實出現了本世紀以來的出生人口高峰,但是,到2018年,我國出生人口就出現大幅下滑,2022年的出生人口數比2016年的出生人口數少了830萬。有不少選擇兒科的學生,經歷了“過山車”的感覺,在2016年、2017年選擇兒科專業時,這是大家都看好的“熱門專業”,而在2020年、2021年畢業時,由于出生人口迅速下降,醫院對兒科醫生的需求也相應減少,未來前景不明朗。
還有一些人認為,隨著三孩政策的開放,國家出臺鼓勵生育政策,兒科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好的。這并非基于理性分析得出的結論,缺乏對出生人口變化的科學預測。我國高校在開設專業時,存在跟著輿論跑,追逐熱門的問題,這容易導致專業設置的重復,以及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脫節。高校在開設專業時,應該結合本校的辦學定位、辦學條件以及社會的真實需求,進行充分論證,避免剛開設的專業就由熱轉冷。
另外,考慮到社會需求變化具有不確定性,高校在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時,要加強專業通識課程建設,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重視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把關,辦出本校的專業特色。我國出生人口減少,對兒科醫療、保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高校要培養高質量的兒科醫學人才來滿足社會需求。同時,要以更好的工作待遇、工作環境、事業發展空間,來吸引優秀人才選擇兒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