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口小眾游景點火熱“出圈”
風景獨特適合個性化出游
一年僅出現三四個月的百年蛇橋、充滿動漫趣味的百年古村昌學村、古樸厚重的火山口古村落、野趣橫生的北港島、藝術風情濃郁的言·藝術館……近年來,海口小眾游景點憑借其風景獨特、游客少等特性,成為市民游客旅游目的地新選擇,也成為椰城釋放旅游消費活力、推動鄉村振興的一條新路徑。
2023年海口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旅游產品供給。積極開拓客源市場,發展個性化定制旅游項目。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我市近年來不斷探索挖掘小眾游景點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價值,并通過推出精品旅游線路、推動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小眾游網紅打卡地標等舉措,激發小眾游景點的活力與潛力,推動我市旅游產業提質升級。眼下,正是春風和煦的出游季,椰城處處是景,為城市增添了許多詩意與浪漫。
每年春季,位于瓊山區龍塘鎮國倉村的“蛇橋”,吸引眾多市民前往打卡。海口日報融媒體記者 蘇弼坤 攝
探尋歷史 小眾游景點煥發鄉村活力
近年來,小眾游景點逐漸變成了新的網紅打卡地。其中,一些富含歷史文化內涵的景點因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而備受游客青睞。
“這就是擁有幾百年歷史的蛇橋?太漂亮了!”2月18日下午,在瓊山區龍塘鎮國倉村美味河邊,市民吳海妹站在石階上,看著蜿蜒伸展向新舊溝田洋的蛇橋驚嘆不已。
蛇橋是明朝時期因興修水利,治水而建,由火山石壘成,其整體狀似蛇形,故被稱為“蛇橋”,又因地處美味山、美味河而被稱為“美味橋”。五百多年來,該橋可供百姓出行,也不影響流水潺潺。每年1月以后至端午節時,蛇橋會因河水水位降低而出現,其余數月則沉于水底。因這一特性,近年來蛇橋吸引了諸多市民游客前往探訪。瓊山區旅文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將積極推進旅游廁所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以滿足游客的觀光需求。
在我市,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小眾游景點宛如一顆顆明珠,點亮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道路,為鄉村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自蛇橋現身以來,我們村每天能接待2000多名游客。”國倉村村民杜國卿說,村民們將自家種植的新鮮蔬菜、腌制的酸菜、烹調的海南粉以及木薯等農產品搬至蛇橋邊銷售,同時,還開發出游船項目,依托蛇橋,村里每年春季都能實現額外增收。
在秀英區,除了一戶一景、如詩如畫的永興鎮儒張村外,還有藏著神秘幽深火山熔巖隧洞的三卿村;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村落馮塘村;擁有萬年原生態火山的昌道村等也均成為市民游客出游的好去處。
龍華區龍橋鎮昌學村村口,三角梅映襯著火山石壘成的村牌,彰顯出藝術的氣息。海口日報融媒體記者 康登淋 攝
在龍華區龍橋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昌學村正借助動漫產業“筑巢引鳳”,引進近百名國內頂尖漫畫創作者,著力打造動漫特色產業小鎮。今后,昌學村還將發展成為集知識性、娛樂性、社交性為一體的農文旅景點,成為人才聚集、產業興旺、帶動村集體經濟共同發展的鄉村振興示范項目。
奔赴自然 戶外休閑游經濟逐漸興起
近年來,戶外休閑游逐漸成為人們新的生活方式。露營地、趕海處等小眾游景點逐漸興起。
“走,上北港島趕海去!”2月18日一大早,市民程昱通過潮汐時間表確認了落潮時間,立即帶上水桶、鏟子、手套等裝備,與家人驅車前往美蘭區演豐鎮北港島,體驗趕海樂趣。“趕海有不少竅門,如果沙灘上有小孔,那么底下很可能有蟶子,挖掘的時候不僅要動作利索,還要注意觀察沙子里的動靜,捉螃蟹、皮皮蝦需要眼疾手快。”程昱說。
在秀英區西秀鎮榮山寮村海邊,市民游客帶著孩子到此游玩,購買肥美海鮮,盡情地享受美好時光。海口日報融媒體記者 石中華 攝
同樣能享受到趕海樂趣的,還有秀英區榮山寮。2月19日下午,市民林文帶著家人直奔榮山寮海岸邊,開啟了此次趕海露營之旅,“榮山寮這邊的海灘很干凈,環境很好,我們也是這邊的‘常客’了。現在周末也有很多市民游客過來游玩,每天下午有漁船回來的話更加熱鬧。”
近年來,休閑類小眾游景點不斷被開發。游客的增多,不僅帶火了景點,還帶火了休閑游的相關產業,推動了鄉村產業振興。
去年來,榮山寮村引入社會力量,立足海洋自然景觀及獨特的漁業文化優勢,推動休閑旅游與生態漁業融合,拓寬村民增收新路子,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接下來,當地還將通過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的美麗漁村示范性項目,為西海岸高質量發展增添“免稅旅游消費+海漁文化+休閑養生”的多層次旅游體驗。
“北港島趕海活動助推了村子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北港村駐村第一書記符少飄介紹,為提升游客承接能力,美蘭區實施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北港漁村鄉村振興項目,投資5000萬元建設包括游客集散中心、村集體創業服務中心等在內的6個項目,同時全面實施人居環境提升工作。
美蘭區靈山鎮北姆堆公園,不少市民選擇攜家帶口來此露營度假,享受周末時光。海口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長宇 攝
此外,美蘭區靈山鎮黑山村的北姆堆公園引入大眾體育、文創產品、小動物等多種元素,帶火露營周邊產品。而龍華區世紀大橋下的寬闊草坪,也帶火了露營所需的帳篷、桌椅等裝備租售。
品味藝術 藝術場館助推文化經濟發展
文化藝術可以涵養一座城市的氣質。近年來,我市通過加大文化場館建設、引進文藝演出等諸多舉措,不斷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藝術類小眾游景點因此成為部分熱愛藝術的游客最佳出行選擇。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江東新區的言·藝術館時發現,藝術館外圍的覆土外立面樸實厚重,內圍的玻璃、金屬立面輕薄精致,為觀者營造了一番別有洞天的視覺體驗。館內的玻璃盒子、尖頂高塔、狹長甬道、彎曲內墻等多種元素則提供了多樣化的拍攝角度。“我們的建筑設計靈感來源于海南島的火山,同時考慮到當地日照時長的氣候特點,讓游客在空間中感受與大自然的緊密聯系。”言·藝術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建筑本身獨特的空間美學帶來獨特藝術體驗外,館內舉行的《你好,見字如晤》《蒼山白屋》等各類藝術展覽也十分吸睛,將旅游通過藝術的形式進行呈現,滿足藝術愛好者的游覽需求。
在海口,文化藝術類小眾游景點不僅依托各類藝術作品展覽、文化演出為游客帶來獨特的藝術體驗,還將咖啡、糕點、文創等相關產品融入其中,在引領游客享受文化藝術熏陶的同時,釋放出旅游消費活力。
近年來,海南省博物館內,線香、冰箱貼、黎錦等文物相關文創產品成為該博物館創收的新途徑。走進海口灣標志性藝術建筑——云洞圖書館,端起一杯咖啡,靜看潮起潮落,成為很多年輕人的選擇。
“隨著海口灣暢通工程龍華段的全線貫通,萬綠園、世紀公園、世紀大橋、云洞圖書館、鐘樓、騎樓老街等城市地標串聯起來,構建起了全民共享的公共濱海空間,因景色絕佳、各具特色,成為許多市民游客的休閑好去處。”龍華區旅文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專家建議 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發展
近年來,我市諸多小眾游景點人氣漸旺。然而,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小眾景點也存在著交通不便、“真容”難尋、配套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諸多問題。此外,因部分小眾游景點缺乏相關文化知識解說,走馬觀花式的游覽也無法充分滿足市民游客的旅游需求。
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小眾景點?2023年海口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旅游產品供給。積極開拓客源市場,發展個性化定制旅游項目。這也為“小眾游”景點挖掘、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旅游的本質就是豐富生活的一種方式,其目的在于放松心情,豐富閱歷、素質和文化水平。”海南現代管理研究院院長王毅武認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旅游需求,因此,應注重因人而異,將旅游人群按需求進行分類,根據不同人群精準推介旅游景點。同時,要把所有的旅游景點串聯成網,形成網絡優勢,推動旅游網絡化發展,從而滿足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由于小眾游景點的容納度低,王毅武建議,小眾景點應走發展“定制性旅游”道路,在開發利用時更要保存其獨特風格和價值,保持景點原狀,只在交通、配套設施等方面下足功夫,不能進行大刀闊斧式開發。
“要把旅游和文化結合起來,講好旅游文化故事。”王毅武建議,根據小眾游景點的歷史文化意義,可制作一些宣傳畫冊、照片等文創產品,一方面讓市民游客能夠深刻感受到景點的文化價值,增加旅游獲得感,另一方面,可不斷提升景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