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索海口丁村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的“奧秘”
地下處理污水 地上“長”出公園
地面上是生態公園,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地下是污水處理廠,過濾池里污水翻滾,源源不斷地將收集來的城市污水處理為清水。4月6日,記者走進海口市丁村污水處理廠,探索這座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的“奧秘”。
“我們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量每日最高可達3萬噸,整個污水處理廠項目實際使用面積約35畝,比傳統的污水處理項目節約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丁村污水處理廠運營負責人趙福兵介紹,該污水處理廠采用的是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把項目建設在城市區域,哪里有污染,哪里就可以就地進行污水收集處理,就近利用,有效解決長距離管網建設投資大、回用難的問題。
位于丁村污水處理廠旁邊的美舍河長約16公里,流經海口市密集的主城區,隨著城市的發展,美舍河周邊的生活污水總量增加,河流生態基流小,污染防控壓力日益增加。如何設計污水的收集、處理和利用,將處理后的水作為城市穩定的補充水源,成為美舍河污染治理的難題之一。
以往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大多是在城市河流下游或城郊建設大型污水處理廠,通過建設長距離的地下管網來收集生活污水。但是這種建設模式要大范圍地征地拆遷,地下管網長距離輸送也容易造成污水泄漏或溢流,建設成本過大。
趙福兵介紹,丁村污水處理廠依照當地地勢而建成,從外觀上看是一棟高層樓,但實際上下層是污水處理廠,上層是地面生態公園。同時,該污水處理廠采用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可以實現廠網河一體化,把項目建設在河流旁邊,將河流生態系統作為重要指標,與水廠建設、管網提升相結合。同時,這樣可以將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最優化利用,使土地升值,生態增容。
“我們這個地上公園水池里的水,樹木、花草澆灌用的水,都是來自地下的污水處理廠排出來的尾水。同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一部分中水用于城市市政道路灑水、清潔,還有一部分中水是作為穩定水源對鳳翔濕地公園和美舍河進行生態補水,實現水資源的二次利用。”趙福兵說。
土地短缺和環境影響是制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兩大因素。記者采訪了解到,通過建設地埋式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處理廠,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或許將是未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的一種趨勢。目前,海口市除了丁村污水處理廠外,濱江西污水處理廠、江東水質凈化中心等項目也是采用類似的建設模式,將污水處理項目建設在地下,地面空間建設生態公園或是開發為商業綜合體,與城市發展和諧相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