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4月22日是第54個世界地球日,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從2016年開始,中國啟動“山水工程”,也就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目前,已部署實施了44個山水工程項目,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約537萬公頃。那么,生態修復到底是怎么做的,效果又如何呢?
這張照片是一位網友在飛機上拍攝的,在連綿不斷的重慶城區銅鑼山上,41個礦坑就像41個瘡疤,分布在山脊上。
重慶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兵:“我們現在所處的銅鑼山山脈是重慶主城四山之一,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石灰巖資源非常豐富,非常適合做建筑石材。從明清時期開始,當地的群眾就興起開采石灰巖資源,加工碎石來做建筑材料,上世紀90年代這里有上百家小型石灰巖碎石場。”
山體被切割損毀,植被被大量破壞,水土流失,生態退化非常嚴重。
到2012年,重慶市下決心對這上百家碎石場全部實施關閉,可是這滿目的瘡痍卻很難改變。
王兵:“主要采取的思路是,系統地修復,全面地治理,就是從山上到山腰到山腳系統地來進行治理。”
要對這樣的一座座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水源涵養能力、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景觀、周邊村民生產生活等等方方面面問題。
這里是礦坑周邊的山頂。
過去常年的開采,讓山頂變得荒禿。現在要想修復礦山生態,就要在涵養水土,恢復生物的多樣性,這樣做,是加法。在山腰,都是過去采石放炮切割留下的危巖。
重慶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耕保修復科任杰:“在專家論證過程中提出來這個危巖有貫通的裂隙,也就是說存在較大危巖滑動的風險。當時測算可能工程投入就達到500萬左右,我們放棄了這種建議。”
過去采石場采礦用的是炸藥。崖壁上的巖石有松動,也有碎石,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既然是生態修復,那為什么不去加固呢?
任杰:“我們后面多次論證,我們畢竟是搞生態修復工程,不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首先還是確保人的安全。我們就通過物理阻隔的方式,比如修綠化帶、圍擋等形式,讓游客剛好進不了這個危險區域。把崖壁還給自然,崖壁沒有人為的痕跡,反而顯得更壯觀。”
生態修復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尊重自然,不去過多地進行人工干預,這是減法。生態修復不能破壞生態,把開發建設用地上的地表土合理再利用,一加一減,既經濟又修復和保護了生態。
把礦業遺跡變成礦山公園,41個礦坑,如今已經通過生態修復,三分之一以上變了模樣,變成了“城市綠肺、市民花園”,實現了從廢棄礦山到綠水青山的美麗蝶變。2021年6月,礦山公園開園迎客。
全部修復后,礦山公園預計每年接待游客將超過500萬人次。山下,過去烏煙瘴氣、灰塵漫天的周邊鄉村,通過農田修復整治,恢復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到處是一片和美的田園風光。村民們還圍繞礦山公園做產業、做配套、做服務。
曾德健就親身經歷了這前后的變化。
修復后的“美麗生態”正在促進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現在的銅鑼山,既有綠水青山的“顏值”,又有金山銀山的“價值”。2016年以來,中國政府已經在“三區四帶”重要生態屏障區域部署實施了44個山水工程項目。根據生態系統退化、受損程度和恢復力,因地制宜選擇保護保育、自然恢復、輔助再生、生態重建的技術模式,保護恢復了多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包括溫帶森林、灌叢、荒漠與半荒漠區、沼澤、河流、濕地、湖泊、海岸帶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礦山、農田、城市等高強度土地利用系統。
這里是云南大理洱海。
上世紀90年代,大理洱海曾經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沿洱海湖邊有400多處大大小小的魚塘。
說起那個時期的洱海,才村村民張社能感觸很多:“都是網箱養魚圍起來的,喂飼料以后就變成發黃、發黑的水體,每天出去就聞著臭鼻子的味道。”
2001年,洱海實施退塘還湖,不再發展水產養殖。湖邊的魚塘被遺留了下來。
云南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長吳興座:“鑒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退完以后就是把魚塘開了一個口,不再養魚了,沉積物難免還是會沖刷到洱海里面。”
近年來,洱海流域開展了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沿湖阻斷污水流入、調節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實施了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
洱海的生態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過去,為了防止生活污水和農業生產污水流入洱海,保留這些魚塘,還能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現在,環湖截污已經完成,不會再有污水流入,這些魚塘就到了該治理的時候。
不同的魚塘清淤的厚度不同,都需要根據魚塘塘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設計生態修復工程方案。
經過測算的底泥清除、殘留塘埂清理、湖濱灘地修復、水生植物種植等措施,原來魚塘的內源污染得到清理,新的健康完善的湖濱帶生態系統逐漸形成。
修復后的湖濱水岸,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優化了生物群落結構,提高了生物多樣性,湖泊生態系統也向著更好的方向良性循環。
云南大理州山水辦常務副主任楊欣洪:“項目實施修復面積150公頃,削減污染物總氮大約600噸,總磷近百噸,有機質8700多噸,削減負荷的同時還恢復水生植物種植面積大約105公頃,促進湖泊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得益于“山水工程”的開展,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還在進一步實施,流域生態系統質量正在進一步提高,洱海水質進一步趨向良好。治山理水正在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去年年底,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山水工程”項目獲得聯合國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復旗艦項目。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未來,中國還將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讓山更綠水更清,為聯合國“生態恢復十年”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