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瓊山區舊州鎮推行黨建“三帶”模式,激發特色產業活力
小小鵪鶉蛋 “孵”出大產業
村民向記者展示剛剛撿拾的鵪鶉蛋。 記者 孫士杰 攝
4月20日上午,走進瓊山區舊州鎮池連村委會羅馮村的鵪鶉產業基地,只見廠房內一排排的飼養籠內,一羽羽鵪鶉正從籠中探出頭吃飼料。羅馮村黨小組組長、致富帶頭人吳淑政正推著車,撿拾著低處的鵪鶉蛋。
“鵪鶉產業是舊州鎮正在探索‘黨建+產業發展’新路徑的試點產業。”舊州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吳坤泰介紹,舊州鎮正在通過推行“黨支部帶頭、黨小組帶領、黨員帶動”的“三帶”模式,激發產業發展活力,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黨建引領
推動特色產業發展
當天上午,在廠房的自動孵化機內,78000 枚鵪鶉蛋正在 38 攝氏度左右的“溫室”內等待破殼。想到再有5天就有超 7 萬羽鵪鶉苗會從這里孵出,吳淑政的臉上笑容不斷。
“如今基地的廠房面積達到了3000 平方米,存欄 15 萬羽鵪鶉,日產2000公斤鵪鶉蛋,一年營業額達到800萬元。”吳淑政介紹,鵪鶉產業之所以能發展得這么好,得益于舊州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7 年,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的吳淑政,在積累了 4 年的工作經驗后毅然決定返鄉創業,并選擇了飼養周期短、投資少、好飼養、見效快的鵪鶉養殖產業。2014年,正當他壯志滿懷,打算擴大養殖規模時,超強臺風“威馬遜”把他的夢想擊成了碎片。
“5萬多羽鵪鶉,親手搭建的廠房,剛買的設備都毀在了一場臺風中。”吳淑政說,當時的舊州鎮相關負責人聽說這件事后,主動找到他,幫助他申請了小額貸款繼續創業。2015 年,在市農業農村局和舊州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又建起了 4 排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鳥舍。
近年來,舊州鎮通過“黨建+產業”模式,引領帶動當地不斷發展產業。吳淑政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在舊州鎮委、鎮政府的幫扶下,他先后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注冊了鵪鶉蛋商標“舊州政哥”,并逐步開始打響屬于自己的產業品牌。吳淑政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現在的他不僅光榮入了黨,還被推選為黨小組組長。
4月20日,在瓊山區舊州鎮池連村委會羅馮村的鵪鶉產業基地,村民在撿拾鵪鶉蛋。 記者 孫士杰 攝
“三帶”模式 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逐步壯大的鵪鶉產業,成為舊州鎮探索“黨建+產業發展”新路徑的試點產業項目。
“近年來,我們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夯實組織根基,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特色做法,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吳坤泰介紹,為了發揮基層黨組織示范引領作用,舊州鎮以池連村鵪鶉特色產業為試點產業,推行“堡壘黨支部+特色產業黨小組+黨員致富帶頭人”產業發展運行機制,動員池連村黨支部深度參與鵪鶉產業發展的全過程。通過“黨支部帶頭、黨小組帶領、黨員帶動”模式,推動鵪鶉產業快速發展。
如今池連村的鵪鶉產業成為舊州鎮農業產業的一張名片,一批黨員和農戶也依托鵪鶉養殖產業實現穩固增收。
“我兩年前到鵪鶉產業基地打工,平時負責喂料和撿拾鵪鶉蛋,一個月能領到5000元工資,這也成為我們一家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現場,池連村委會永太村脫貧戶吳大春說,如今依托這份工作,他每年有6萬元的穩定收入,今后還打算養殖一批鵪鶉。
“今年我們還成立了村集體公司,謀劃建設鵪鶉產業園,打造自動化、智能化鵪鶉養殖場,推動周邊鵪鶉養殖戶集中入駐,實行統一管理,打造鵪鶉產業聯農帶農共同發展的鄉村振興產業模式。”池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崢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