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超重或肥胖患者手術后有些并發癥的風險會上升,包括感染、血栓和腎衰等腎臟病并發癥。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運營的優睿科網站5月1日報道,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園區研究人員分析了2012年至2018年美國外科醫師協會關于全美外科手術質量的數據,涉及普通外科、婦科、神經外科、骨科、胸外科等9個外科門類557萬余名患者的信息,得出上述結論。這些患者中,44.6%屬于肥胖。
2019年6月3日,在位于紐約的聯合國總部,人們參加世界自行車日活動。新華社記者李木子攝
肥胖程度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MI)衡量。BMI在18.5至25之間代表體重正常,25至30為超重,30至35為肥胖,35至40為二級肥胖,不低于40為三級肥胖。
研究人員在美國《外科學》雜志刊載的論文中寫道,與體重正常的患者相比,肥胖患者手術時間平均長6分鐘;超重或肥胖患者術后發生感染、腎衰竭和靜脈栓塞的風險更高,但在死亡率、總發病率、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出血、中風等方面的風險沒有升高;三級肥胖患者發生計劃外再入院的風險更高。
研究牽頭人、科羅拉多大學心胸外科教授羅伯特·馬吉德說:“我們需要進一步認識到,超重和肥胖可能產生的醫療影響不僅局限于心臟病、糖尿病和肝功能衰竭,還會使術后恢復變得更加困難。”
馬吉德在外科實踐中發現,患者腹部多余的脂肪組織會延長手術時間,使手術變得更復雜。另外,超重和肥胖也可能影響患者術后恢復。他說,“特別是肺部手術,術后走動是康復的關鍵部分,可以改善患者精神狀態,降低肺炎和血栓風險,幫助腸道恢復”,然而對超重和肥胖患者而言,“術后起身走動可能更具挑戰”。
數據顯示,在美國,20歲及以上人群中近74%超重或肥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