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5月14日—20日是職業教育活動周,今年活動周的主題為“技能:讓生活更美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我國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和國家技術技能水平。而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首先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了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的綜合素質,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創新培訓模式。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正在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培訓,來參加培訓的不是企業的員工,而是來自河北49所中高職院校的77名職教教師。平常在課堂上教學生的老師為什么來到企業做起了學生呢?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社林:“高職學校把數控的理論已經夯實了,但是應用,學校不可能像企業這樣實時更新。在這個課程里面不但可以開數控機床,還能開工業機器人,同時還能夠進行智能制造教學,這樣就把原來的單一技術,變成整體的智能制造技術訓練。”
有著四年教齡的劉悅是第一次參加企業實踐,這些天在實訓車間她遇到的難題一個接一個。
河北滄州獻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教師劉悅:“老師上課的時候會按照順序讓你做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但實際過程當中會有很多突發的事情,不按照順序來,需要自己思考。”
劉悅說來之前自己心態很放松,來了之后才發現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
劉悅:“一開始知道我要來武漢培訓心里還挺高興的,覺得武漢是一個旅游城市,來這還可以轉轉玩玩。來了以后發現學習還是很趕時間的,每天上午學理論,下午做實訓,不動腦子還真有點費勁,學不會。”
在一個月的學習中,老師們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他們學習了數控機床五軸加工技術、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以及智能制造的技術應用。
李社林:“老師到我們這里來培訓,他能得到的是現在行業里面大家在用什么,企業在關注什么,他回到學校之后會讓學生清楚,現在哪一部分人受歡迎,該學哪方面的技術,怎么就這個技術做訓練。”
和劉悅一樣倍感壓力的還有蘇劍策,他來自邢臺技師學院電氣工程系,有著15年教齡,但在這里他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河北邢臺技師學院教師蘇劍策:“總認為自己教一門專業很厲害了,但是碰到實際問題的時候發現,現在掌握的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它已經智能化、集成化了,所以單門的一到兩門不太行。”
和他倆比起來,同樣作為職教教師的安育林之前就有過企業實踐的經歷,2018年他在華中數控系統學習了工業機器人和數控車、數控銑的編程及設備的操作,并且帶領學生在第二屆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但好幾年過去了,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讓書本知識和現實環境有了不少距離。
目前,我國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共有職業學校11000多所,在校生近3000萬人,專任教師129萬人。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職業教育走上了新的發展階段,大量傳統的操作類技術崗位轉為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現有職教教師的能力素質跟不上智能制造技術人才培養的需要,這成為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過去一說職業教育都是手工的、簡單的技能操作,但是現在不行了,現在很多的工廠都是數字化的,還有大的物聯網、互聯網,因此對于技術技能人才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能都是一系列挑戰。因此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配置、教學方法上也都需要不斷升級。”
如何讓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與日新月異的產業發展相匹配?2019年以來,教育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先后確定并公布了兩批202家央企、國企和大型民企等企業為全國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華中數控在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等領域處于行業領先,每年有5000多位職教教師在這里參加培訓。
李社林:“老師親自經歷了,他會深刻領會到企業是怎么干的,要什么樣的技術,市場需求是什么。到了課堂上他能把這一塊跟學生講明白,這樣以點帶面,我們培訓一個老師,就能帶一個班出來。”
目前,老師們在華中數控的培訓已經接近尾聲,他們也會把這次企業生產一線的實踐經驗和體會反饋給學校,推動之后的教學活動。
培養出一個好老師,就是為了以點帶面帶出更多的好學生。作為打造現代職業教育師資力量的重要一環,企業實踐基地提升了職教教師的專業素質,由此也讓更多的學生受益其中。
張楊是上海城建職業學院的老師,上海電氣自動化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張楊和很多同事的企業實踐基地。
在這家企業,張楊成了一名學生,高級工程師馬丹則是她的老師,馬丹希望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幫到張楊,同時也助力她的學生。
因為張楊對企業生產流程和實際產線的熟悉,通過她的介紹學生們也能更好理解書本上的復雜概念。
張楊把企業最新的技術、工藝和標準分享給學生,同學們也能第一時間觸摸到行業發展的脈搏。
由于有長期企業實踐的基礎,近幾年,張楊教的很多學生還沒有畢業就已經被企業早早預定。
緊盯當代產業發展,打造現代職教隊伍,上海城建職業學院近年來充分利用企業實踐平臺,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在畢業生人數大漲的2022年,上海城建職業學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就業答卷。
在職教教師培訓體系上,除了以企業為主體的企業實踐基地,還有一類是由學校牽頭的職教教師培訓基地。在170家職教教師培訓基地中,教育部確定了其中21家基地承擔2023年“職教國培”示范項目,重點圍繞電子與信息、交通運輸、醫藥衛生等國家急需、緊缺專業領域,充分發揮高校強大的學科實力和雄厚的師資隊伍優勢,培養職業學校的專業帶頭人。
位于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承擔的是計算機類的培訓任務,在這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班上,一場關于外骨骼機器人的前沿科技分享正在進行中。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靳敏:“電子科技大學是以電子信息技術見長,因此在培訓中盡可能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電子信息技術的優勢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培訓,已經累計培養了7000余名師資。”
而在VR課堂,參加培訓的職教教師們通過VR眼鏡體驗太空艙的虛擬場景,這樣的體驗讓他們感知到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最新方向。
老師的見識廣了、看得多了,學生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學習和深造,“職教國培”示范項目將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科研創新與團隊建設等能力,為國家級培訓建立樣板、打造標桿。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教師發展處處長趙靜:“從‘職教國培’示范項目到職教創新團隊的建設,還有企業實踐基地的建設,最終目的就是全面提升教師的能力素質,更好地為職業教育提供人才保障,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他們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日新月異,職業教育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老師不能閉門教學,學生不能死讀教材。像今天節目中我們看到的這幾位老師,走出校園,到企業去實踐,既接觸到了新技術,也更深入地了解到了行業現狀。他們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和信息帶回到課堂上,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能更好地適配產業發展的需求,畢業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愁找不到工作。相信隨著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職業院校將會培養出更多的技術能手、大國工匠,為更高更強的“中國制造”筑牢人才根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