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輝元(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在6月2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同時強調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這五個特性。這一重要論述深刻說明了中華文明的內在特質和外在形態,揭示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內生邏輯,是具有高度學理依歸和厚重文化承載的科學論斷,對于我們全面把握和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與現實,在新的起點上開辟中華現代文明新道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科學把握中華文明的內在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是基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提出的,是以大歷史觀透視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得出的深刻結論。它們彰顯了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所涵養出來的文化內核與精神品質,是對中華文明內在特質的科學把握?,F代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百年研究歷程,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在漫長的文明演進歷程中,又孕育出諸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它們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正是在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涵養中,中華民族開枝散葉,逐步發展壯大,中華文明繁花似錦,產生自有特性。
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是因為我們有漢字書寫的前后相繼,史乘記載的連綿不絕,王朝興衰的政治迭代,禮義興邦的思想傳承。它們有力地敘說了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具有創新性,是因為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涌現了許多影響世界的偉大思想工匠、科技成果、文藝作品、社會工程,在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思想文化等眾多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對周邊發揮了重要輻射和引領作用。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是因為中國歷史是一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在數千年分合跌宕的歷史中,實現統一一直是中華民族持久不變的夢想,傳承統緒也一直是中華民族執著堅持的信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中華文明具有包容性,體現在對多樣性的內部文化和外部文明持兼容并包、交流互鑒的態度。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在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中形成了精彩紛呈、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在數千年的文明交往中形成了開放的思想體系。中華文明具有和平性,是因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兼愛非攻”,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追求和傳承的理念,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
著力揭示中華文明的外在形態
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對于理解中華文明所呈現的外在形態有重要意義。五個突出特性是對中華文明內在特質的反映,這些特性必然外化為中華民族所走之道路、所具之品格、所持之理念、所為之行跡,并對后者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換言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從精神源頭上影響著中國人民的主張與決斷,是理解歷史中國和現實中國之文明樣態的關鍵鑰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從根本上決定”正是有力揭示了文明特性與中國道路和中華文明形態之間的關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唯有從歷史的連續性出發,才能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未來中國的有機聯系,抓住中國道路的內在發展邏輯。當前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與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眲撔率侵腥A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它激勵中國人民不斷追求自強不息、盛德日新、與時偕行、變法以治、改革創新,從而涵養了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和無畏品格,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風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統一追求的是領土主權與文化觀念上的中華一統。它是團結維系國家、民族、人民為一體的內驅力量,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根源,也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追求的夢想,因而也必然是中華民族核心訴求、利益之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敝腥A民族包容的民族秉性,使得其在民族、宗教、文化等問題上秉持開放、互鑒的態度,由此也就塑造了融通和諧的民族關系和宗教關系,并對外來文明保持了開放姿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秉性,使得其在對外交往中更多地扮演了建設性的角色,從而為世界和平、發展、穩定貢獻了應有的力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代表了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和平之聲。
深入闡發中華文明的內生邏輯
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之間緊密關聯、內蘊機理,從不同維度全面闡明了中華文明的內生邏輯,是對中華文明整體發展進程的規律性把握。突出的連續性是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歷時性的整體特征的把握,展現了中華文明存續的長度和韌勁。中華文明持續發展而未曾發生過文明的斷裂與替代,反而傳承久遠,這是其他文明未曾具備的,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體現。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存續如此久遠,就在于其同時還具有突出的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其中,突出的創新性表明中華文明發展并非停滯不前、凝固不動,而是在不斷地變革日新、迭代升級。它展現了中華文明發展所達到的高度。中華文明成就舉世矚目,創造了無數領先世界的文化珍遺,這在其他文明是少見的,是中華民族創造力的體現。中華文明成就卓越,具有極強吸引力,周邊各族仰慕華風,這是中華大一統理念形成的關鍵。突出的統一性表明中華文明發展并非松散分裂,而是內聚融合、團結統一的。它是中華文明發展所呈現的力度的體現。中華民族在追求統一的過程中不斷交融互鑒、發展壯大,形成了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在其他文明也是少見的,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在中華民族追求統一的過程中,又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涵養了中華民族的包容性。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強調,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突出的包容性表明中華文明發展并非閉門造車、死水一潭,而是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它展現了中華文明發展所呈現的廣度。中華民族境內、境外各民族的交流、互鑒,催生了博大精深、豐富多元的中華文化,這在其他文明中也是少見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力。文明的交流互鑒是不同民族和文明尋求共識、獲致和平的重要手段,因而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又為其突出的和平性提供了孕育的空間。突出的和平性則表明中華文明發展并非好戰擴張、霸權主義的,而是協和萬邦、親仁善鄰、互惠互利的。它展現了中華文明對外交往所呈現的溫度。中華民族秉持“和而不同”“美人之美”的理念,在歷史上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中國人民從來沒有欺負、壓迫、奴役過其他國家人民,這在世界文明發展與大國崛起的過程中,也是少見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親和力。
中華文明所具有的五個突出特性有機統一,共同揭示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對中華民族民族秉性的有力說明,是宏觀透視數千年中華文明史的經驗總結。它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史,認清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有重要指導意義。只有深入了解一種文明的特性和一個民族的秉性,才能深刻理解它所走的道路和所持的主張。對于今天業已走在民族偉大復興正確道路上的中華民族而言,認清自己,方能看清前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把握中華文明特性、更好地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史,將有助于譜寫中華現代文明的新篇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