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行于如絲平滑的路面,道路兩旁的三角梅、木棉花、鳳凰花正迎風盛放,裝點了我們匆匆趕路的心情。而這樣的“風景大道”不僅已成為串聯起海口的蜿蜒飄帶,更是人們通向幸福生活的康莊坦途。
路路通則業業通。建好“四好”農村路,既是民生幸福的關鍵,更是產業振興的“財富密碼”。從“阡陌交通”到“四通八達”,自古以來,關于“路”對社會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在很多偏遠地區,一條好路就能敲開發展的大門,而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其目的是源源不斷為鄉村振興賦予動能,盤活城鄉兩地資源能夠高效運轉。近年來,海口積極出臺多部相關道路編制,努力讓“致富路”、“幸福路”開到農民“家門口”,在美蘭區大致坡鎮大尼坡村,一座村民出行的必經之橋正加快改造建設,這座橋的立項改建不僅滿足了群眾的出行需求,更帶來了當地產業興起的新可能。因此,我們應該及時抓住道路機遇,補“鈣”強“筋”,充分維護好、發揮好每條農村公路的“毛細血管”功能,最終實現從“輸血”到“活血”的轉變,打通海口城鄉建設齊富共美的“最后一公里”。
既要“管得了”,更要“管得好”。守好“四好”農村路,寫下創新管護模式和提高運營能效共進的生動注腳。海口要真正實現“因路而興”,關鍵在人,要義在管;人和管理制度如驅動之雙輪、缺一不可。近來,“農村公路路長制”、開展智慧化管理服務在海口多地如火如荼地推廣開來,大力統籌市縣(區)、鄉鎮、村三級路長體系的基層力量,多方聯合確保農村公路養護實質增效。在海口市龍華區昌學村,“農村公路路長制公示牌”佇立在村道入口,相關人員職責一目了然,從根本上讓老百姓放心。村路有為,要有事業心,更要有為民情懷,要讓人民群眾遇見困難時有人可找、有規可依。越是盡責后,越有開心顏。下一步,我們應繼續嚴格落實道路管護責任制,加大產業路、旅游路的人才隊伍建設,把責任使命落在實處,才能不斷開辟出海口農村發展的新天地。
乘大勢所趨,走坦途致遠。客觀來看,打通農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海口為加快城鄉共同繁榮起好步、開好頭的關鍵落墨。修筑的是路,“網”住的是情,相信堅定不移地發揮好村路先導作用、共建共享好道路“幸福網”,就必定能讓人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讓更多幸福憧憬沿著一條條村路與我們實現雙向奔赴。(魏曉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