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城莊鎮打造的棗木香菇。 劉生鋒 攝
中新網呂梁7月5日電 題:年輕人回村記:創新創業帶頭致富
作者 范麗芳 馮海硯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長期以來,由于人才單向從農村流入城市,農村人才嚴重短缺,一些好政策、好項目、好產業無法落地實施。
這是擺在鄉村振興面前的現實問題。
基層用“三心”引鳳還巢
一排排大棚鱗次櫛比,一袋袋菌棒整齊碼放,一個個淺褐色的香菇似小傘佇立……盛夏時節,走進山西省呂梁市臨縣城莊鎮,幾百座香菇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臨縣縣委常委、城莊鎮黨委書記孟飛手頭工作不多的時候,總喜歡去香菇種植基地轉一轉,和“領頭人”拉家常、談發展。這些“領頭人”是前幾年城莊鎮走出去的一批年輕人,他們有做鋼材生意的,有開超市、開賓館、開網吧的。
從主政城莊鎮第一天起,孟飛就想把這批年輕人“喊”回來,但怎么“喊”才能回來?靠政策還是靠情感?
經深思熟慮,城莊鎮在“用心引才、精心育才、真心留才”上發力,以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既挖掘儲備本鄉本土的種養能手和帶富能人,也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創業青年、電商能手等返鄉創業。
因地制宜出臺的政策,讓一些有志于反哺鄉村的能人賢士悉數歸來,再加上對生養熱土和父老鄉親的淳樸感情,“人才回流”的輻射帶動效應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年輕人想回家鄉做點事情。
年輕人成鄉村振興“主力軍”
“師傅,注意輕拿輕放。”見到小馬坊村村民張衛衛時,他正在幫工人將菌棒擺放在大棚內的架子上。撩開遮陰網和保溫膜,一個個菌棒整齊擺放,淡淡的菇香撲鼻而來。他指著一旁的大棚介紹道:“每座大棚種植香菇12000多棒,目前有26個大棚,還有一部分正在建設。”
張衛衛一年前還在青海西寧做鋼材生意,如今回到村里,成為村里第一批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觸動我的不只有鄉土鄉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鎮黨委、政府對外出創業青年的真誠邀約。”他在返鄉創業的同時,還帶動解決了周邊村民就業難題。
距離張衛衛的香菇種植基地不遠處,臨縣萬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已初具規模,連片的大棚一眼望不到頭。負責人張鋒也是村里“引回來”的年輕人。因外出辦事,基地的一些日常事務由他的父親張計平幫忙料理。
張鋒成立公司,建成示范出菇棚45棟、200噸香菇脆深加工生產線項目。 劉生鋒 攝
張計平介紹:“目前,我們173個大棚種滿了香菇,前后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也帶動了不少村民就近就業,固定用工就有120多人,每人每月工資都在3000元以上。”
同樣返鄉創業的王艷芳,還在網絡平臺開設賬號,通過直播和短視頻宣傳城莊鎮的棗木香菇品牌,現在已有近3萬粉絲,“將直播間設在香菇種植大棚,讓消費者通過直播鏡頭看到香菇從采摘到烹飪制作的全過程,大大縮短田間到舌尖的距離。”
這樣的效應也是孟飛想要看到的:年輕人回來了,產業有人做了,最重要的是產業活了,鄉村振興有了希望。
年輕人成村里“當家人”
“外出打工開眼界,返鄉創業惠鄉鄰。”城莊鎮圍繞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回引計劃”,不僅吸引在外創業成功青年返鄉創業,還回引了優秀青年擔任村“兩委”主干,充實了基層干部力量。
今年35歲的郭小飛,曾在外做生意多年。2021年村“兩委”換屆,一心打算回家的他當選鄭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上任就帶領村集體修建了6個香菇種植大棚,第一年便為村里帶來2萬余元收益。
著眼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引進優秀青年充實基層干部力量,引入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理念,培育本土專家,探索電商宣傳模式……城莊鎮一攬子“人才回流”政策真正讓“土專家”“田秀才”發揮著“頭雁效應”,帶動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所長、大展身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