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暑假40天孩子開銷五六萬”的話題登上了熱搜,引得家長們紛紛在網上曬出暑期賬單,其中花費過萬的不在少數。有家長留言自嘲:“每逢假期錢包減半”;還有家長吐槽:“建議縮短孩子寒暑假,‘吞金獸’上學真是省心省力省錢!”(來源:光明日報)
不知道各位家長是否刷到這樣一些論調:“一年級的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小學四年級的暑假很危險,不補課就會被碾壓”“開學就要初三的孩子,就別再玩了”等,一些“資深教師”在社媒上大肆渲染“暑假最可怕”,為的是制造焦慮,借機向家長們兜售課程。
其實“雙減”之后,大部分家長已回歸理性,面對各式“雞娃”言論,也能保持云淡風輕。但課程之余,確實有不少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或研學旅行,例如美術、編程、口才、舞蹈班等,可是這些項目動輒數千元的費用,也著實要掏空家長們的錢包。這不禁讓人疑問,家長們必須要花錢,才能讓孩子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暑期嗎?
拿前陣子“名校研學游”的案例來說,研學機構打著“名校參觀、交流”的旗號,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到了目的地,只是與“校門合影”,說好的與“學霸交流”也沒這回事。該案例只是個縮影,家長花費高價不見得就物有所值,或許只是商家眼中的韭菜罷了。
教育界專家學者指出,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帶孩子旅游或研學,一定要注意,到底憑的是孩子的興趣,還是家長的興趣?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做出適合孩子的選擇,這是很重要的。不要因為和別人攀比或者僅憑家長主觀的想法,盲目地報班和消費,花了錢到頭來還折磨了孩子。
那么家長們要如何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充實的假期呢?
從觀念上,家長要明白,假期不是校園生活的延續,而是重新規劃日程、享受生活、充電提高的良好契機。當前,我國中小學生普遍缺乏睡眠、運動不足、親近自然和社會實踐的機會欠缺等因素制約,所以家長們就更應該,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創造有益的生活體驗,增加高質量的陪伴時間,才能讓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
一個高質量假期是由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營造的。在家庭,孩子可以多參與家務勞動,收拾房間、擦地拖地、做菜洗碗等,在勞動過程中,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自力更生的作風;在戶外,應該更親近自然,多參與體育運動,騎行、夜跑、漫游等,都是經濟實惠的項目,既能鍛煉出汗,增強身體素質,又能舒展身心,重新認識社會和觀察自然現象,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無需絞盡腦汁去思考,如何規劃?如何創新?也無需焦慮,不用盲目跟風報班,只需要把假期交還給孩子,鼓勵他們發展興趣愛好,挖掘自身潛能,培養獨立思考,科學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這何嘗又不是高質量假期呢?金錢買不來高質量假期,社會上也有許多免費的公共資源是可以利用的,例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唯有家庭、校園、社會共同關注,才能為孩子打造一個高質量的假期。(馮定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