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放在旅館前臺沙發靠背上,3個小朋友半趴在沙發上,盯著小小屏幕看視頻,“投入得仿佛和外面的世界隔開”。整整一周,幾乎每天如此。這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易卓在湖北省一個小鎮旅館里看到的一幕。(來源:人民日報)
過去,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打彈珠、烤紅薯、釣魚、爬樹等才是童年的樂趣,可現如今,一部手機就代替了電腦、游戲機、MP4等數碼產品。手機的世界豐富多彩,有手游、直播、短視頻等,充斥著獵奇有趣、良萎不齊等信息。
調查顯示,40.4%的留守兒童有專屬手機,49.3%的留守兒童使用長輩手機。看短視頻和玩游戲是留守兒童主要的上網娛樂方式,分別占比69%、33.1%。有67.3%的家長認為自家孩子出現了手機沉迷的趨勢,其中21.3%的家長認為孩子“嚴重沉迷手機”。
對留守兒童而言,手機成癮是普遍現象,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代管,可老人也要干農活,沒精力管孩子,這時手機便充當了“電子保姆”。專家指出,留守兒童尤其是小學和初中階段,是最容易沉迷手機的,該年齡段的孩子尚處身體和心理發育期,但由于缺少陪伴和監管,手機上的不良信息會荼毒孩子,影響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智能手機為留守兒童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重構了孩子原有的社會化方式,他們也減少了對身邊人和事的關心。縱觀近些年,我國也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例如,2021年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產品”“防止網絡沉迷”;新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專門設立“網絡保護”一章。教育部出臺的“五項管理”(即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和體質管理)政策將手機管理列為重點。此外,網信辦也多次開展“清朗·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尤為針對網絡沉迷問題。
隨著頂層設計的完善和手機模式的限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戲現象有所控制。但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如何與智能手機共處,是當下共同面對的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手機沉迷問題調查與對策建議》報告中建議,國家要強化監管措施,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綠色網絡環境,其中政府相關部門要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關注和引導,建議提出了一種“多元力量協調”的辦法,即結合政府、學校、家庭、社區、醫院、社會組織等力量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手機管理出力。
用“多元力量協調”,強化“手機管理教育”,有利于戒除或改善手機成癮現象。首要就是要增加有趣活動的供給,用“替代治療法”去抵扣“手機成癮”的時間。鄉村學校要進一步豐富文體教育,為學生創造娛樂活動場所,例如,組織足球、籃球賽事,開展讀書興趣小組,觀影活動等,適度增強戶外游戲的互動時間,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減少留守兒童的孤獨感,也能幫助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結交伙伴,擴大社交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農村地區,籃球場、活動室、圖書館等公共場所設備資源較少,城鄉差異較大。這需要有關部門大力扶持,加快補齊公共基礎設施短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短視頻、游戲。不過進入了智能時代后,也妄想通過“禁止”“沒收”等方式隔絕未成年人接觸智能設備,畢竟網絡化、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區分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共同關愛留守兒童。(馮定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