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如今大家接到的騷擾電話多是AI客服上陣,它們自說自話、不知疲倦,令人不堪其擾又無可奈何。裝修、賣房、培訓、健身等行業則是“重災區”。
“營銷騷擾”,堪稱社會治理的頑疾。為了盡可能“獲客”,一些商家無所不用其極。從濫發短信到狂打電話,現在又搭上人工智能“快車”,花樣不斷翻新。而后者更因成本低、效率高,可以24小時在線,沒有情緒波動,“優勢”頗為突出。相較人工一天兩三百的撥打電話數量,機器人能打5000個,有公司甚至一年撥打了40多億個騷擾電話。可客戶要真遇到什么問題,尋求AI客服幫助,它們又往往“雞同鴨講”,成為溝通的“攔路虎”。只重營銷轟炸,服務意識淡薄,談何對客戶的尊重?在這一過程中,還有不少灰色產業鏈若隱若現,非法清除標記、盜取數據、買賣個人信息等違法違規行為蠢蠢欲動,令人防不勝防。
商家營銷無可厚非,“營銷+AI”亦是一種趨勢,問題在于濫用與無序。甭管對方有無需求,無論通話時間合適與否,電話說來就來,好比被人沿路硬塞傳單。可傳單能拒絕、短信能屏蔽、人工能回懟,AI客服卻在技術加持下“騷擾力”倍增。任其蔓延,不僅將對消費者造成極大困擾,還會影響市場的良性運轉。事實上,有人已自行琢磨應對之計,要么一聽是AI“秒掛斷”,要么設置語音助手,讓“魔法打敗魔法”。只是如此一來,AI的技術價值被扭曲被浪費,也與營銷初衷背道而馳,商家同樣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白忙活一場。
技術,理應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讓人更鬧心。數據顯示,2022中國智能客服市場規模已達66.8億元,預計到2027年,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181.3億元。AI客服,如何實現“服務”到家、真正“智能”,亟待系統化的規范和更有力的規制。有業內人士指出,“人工智能”一詞,關鍵的不是Intelligence(智能),而是Artificial(人工)。尊重人,服好務,少搞些掛羊頭賣狗肉的花活兒,才是商家的立身之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