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盤活撂荒地 耕出希望田
海口多舉措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促增產增收
金秋時節迎豐收,10月27日,走進瓊山區紅旗鎮墨橋村五田家“瓊山福稻”核心種植基地,入目是連綿金黃的稻田。層層稻浪隨風涌動,陣陣稻香沁人心脾,昔日的這片撂荒地,如今變成豐收在望的良田。
近年來,海口大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提高土地利用率,多措并舉推動荒地變良田,讓撂荒地種起來、活起來、管起來。隨著一片片撂荒地被盤活,一個個豐收圖景不斷在海口昔日的撂荒地上演,為農民增收致富拓渠道,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
秀英區西秀鎮龍頭村龍頭田洋大棚蔬菜種植基地,村民清理葉菜苗內長出的雜草。 記者 石中華 攝
打通堵點 撂荒地煥綠生“金”
起壟覆膜、平整土地……近日,龍華區遵譚鎮群力村委會那化農場,村民正在田間忙碌,“馬上要種下黃燈籠辣椒,待辣椒收完可以接著種水稻。”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景象,遵譚鎮委副書記、省工信廳派駐遵譚鎮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郭田軍深有感觸,“過去這里是一片無人問津的撂荒地,去年鎮里實施群力村土地整治,打通堵點,讓這片撂荒地重獲新生。”
為切實讓撂荒地復耕復種,群力村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摸底調查,平整土地、修建道路和水利設施等,向群眾解讀復耕復種相關政策,切實打通各種“堵點”,爭取群眾支持和配合撂荒地整治。
如今,昔日的撂荒地已變為適合水稻耕種的高質量水田,新增水田面積約10.7公頃,新增糧食產能約14萬公斤。項目不僅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村民還能賺取租金和務工收入。
近年來,海口堅持以補齊補強農田基礎設施短板為抓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基礎設施維修改造,大大改善了農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促進了農民耕作積極性,促進農業增長、農民增收。
復耕復種堵點打通,荒地也能生“金”。10月27日,秀英區龍頭田洋蔬菜種植基地,放眼望去,蔬菜大棚里滿眼翠綠,一壟壟蔬菜生機盎然。寬敞的機耕路直達田間,配套水渠流水順暢。“龍頭村田間排水設施差,往年雨量較大特別是遇上臺風,經常整片田洋積水,無法及時排水導致土地撂荒。去年,我們修建基礎設施,將撂荒耕地變成致富良田。”秀英區西秀鎮龍頭村委會主任王尤軍說,在政府支持下,龍頭村修建了100噸灌溉水塔,解決了菜地灌溉問題,并對撂荒地的道路、水渠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改造提升,讓昔日撂荒地變成如今的“致富田”。
位于瓊山區舊州鎮池連村委會西山村無益肚田洋的池連蓮子產業園,曾是一片積水地,過去因溝渠下游排水通道較窄容易積水,農業種植難度大,導致土地處于撂荒狀態。今年,該村對癥下藥,因地制宜種植蓮子,發展蓮子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俯瞰美蘭區大致坡鎮永群村,昔日的撂荒地經過改造,變成生機勃勃的稻田。記者 陳長宇 攝
引入資源 “碎片田”變“聚寶盆”
10月25日,連續陰雨天氣結束,美蘭區大致坡鎮永群村農戶吳生來到田間地頭,仔細查看水稻長勢,觀察病蟲害情況,好確保水稻年底順利收割。
今年是該片田地復耕的第二年,看著長勢喜人的水稻,吳生滿臉欣喜,“水稻長得很好,得感謝村委會,我們只需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其他成本由村委會和合作公司負責,土地增加了,收入也就增多了。”
和吳生一樣在復耕工作中受益的,還有村里的30余戶村民。“這里原先是一片荒地,偶爾有村民種些作物,但收成不好,久而久之大家便放棄了耕種。”永群村黨支部書記黃昌健介紹,為激發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該村全面排查家家戶戶的種植情況,篩選出種植意愿較高的農戶,由村干部挨個上門宣傳發動,如今水稻播種面積達350畝,為土地規模化種植打下堅實基礎。
“碎片田”盤活的背后,是海口扎實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縮影之一。近年,海口各村引入社會資本,將實際撂荒、碎片、地力差的低效基本農田,勘察匯總后進行高標準整合和整治,有序推進復耕復種。
針對秀英區玉下村200多畝多年撂荒地的問題,2019年,玉下村鄉村振興工作隊與村干部下足功夫,積極邀請農業專家、企業家等共同實地調研、把診號脈,將閑置的撂荒地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發展村集體產業,實施玉下村熱帶生態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項目。
瓊山區甲子鎮益新村委會坡擁村,30多畝撂荒地如今也迎來了新發展。“現在地里已經下蚯蚓苗2000多斤,幾個月就能收獲,效益特別好。”益新村脫貧戶沈毛富說。
“由于土地貧瘠,地表水資源缺乏等原因,這片地無法得到有效灌溉,已拋荒多年。”益新村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陳祥熙說,為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推動撂荒地實現復耕復種,益新村積極探索拋荒復墾地的土地流轉模式,通過“黨支部+村集體公司+農戶”的土地流轉模式,動員引導農戶種植橡膠樹等作物,并發展林下經濟蚯蚓養殖產業,改良撂荒地的土壤肥力,打造再生綠色循環產業基地。
在桂林洋經濟開發區永衛社區綠松大村,過去雜草叢生的土地被改成連片的荷塘。記者 陳長宇 攝
提升效益 撂荒地復耕“動力”足
穩定糧食生產安全,除了要藏糧于地,也要藏糧于技。今年以來,龍華區龍泉鎮新聯村通過擴大種植規模、采用新品種等形式,進一步擦亮新聯新米大米品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2020年,鎮里邀請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專家團隊引進新品種,以村集體公司+農戶合作模式種植水稻,畝產效益大大提高。”新聯村黨支部書記莊永優介紹,去年125畝土地總產量約10萬斤稻谷,產出4萬斤大米。
今年新聯村又整合撂荒地,將種植面積增加到200畝,在原先的“美香占2號”“海農紅1號”等特優香米、紅米基礎上,增加了“海豐黑糯2號”黑糯米品種,農民種植積極性大大提升。
“得益于富硒冷泉灌溉,新聯新米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受到市場歡迎。”新聯村種植戶杜生祿自豪地說,除了以土地入股村集體公司有分紅,務工也有收入,“在好水、好土、好技術的‘加持’下,相信新聯新米將走上更多餐桌。”
“瓊山區紅旗鎮墨橋村五田家‘瓊山福稻’核心種植基地規模共有5000畝,其中700畝曾是撂荒地。”墨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黎積書告訴記者,2019年,五田家控股有限公司入駐該村試種“瓊山福稻”,采取“公司+農戶”方式,通過按照“統一選品、統一購種、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收購”的合作發展模式,盤活撂荒地,實現了產量、售價雙提升,農戶增收效果明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如今,當地的水稻收購價格從每斤0.8元提升至每斤1.5元,平均畝產量也達到了1000斤以上。
下一步,海口將繼續從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加大對土地使用權所有人的傾斜力度,激發起農戶對土地耕種的意愿,實現土地復耕。同時,統籌推進休閑觀光、旅游度假、農事體驗、娛樂養生、科普教育等項目軟件、硬件建設提檔升級,將撂荒地整治利用與旅游發展有機結合,繪就鄉村振興好“豐”景。
鳥瞰秀英區西秀鎮龍頭村龍頭田洋大棚蔬菜種植基地。 記者 石中華 攝
記者手記
把“飯碗”端得更牢更好
盤活撂荒耕地這一“沉睡的土地資源”,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近年來,海口牢記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結合實際,多措并舉,大力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讓撂荒地真正“活”起來。
面對亟需破解的土地碎片化、荒地無人耕種等難題,海口創新路徑、多措并舉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摸清土地撂荒原因,建立臺賬,制定統籌利用撂荒地具體措施,因地制宜選擇復耕復種農作物品種和技術模式,對基本農田撂荒地做到應種盡種。同時,通過引入社會資本進行耕地墾造,讓“沉睡”土地煥發出新的活力,產生了更大的效益,“耕”出特色農業品牌。海口一批行之有效、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復耕復種模式,切實帶動了農民增收。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推進耕地保護,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奮力守好海口糧食安全和生態底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