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手即停”是很多人對出租車的最初印象。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約車興起很大程度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出行選擇。但與此同時,不少仍有揚召需求的乘客反映遭遇出租車招手不停。對于智能手機使用不熟練的老年人群,打車更是成了新難題。(來源:新華社)
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好不容易發現一輛空車(空駛狀態),可你無論怎么揮手,司機都視而不見?是錯覺嗎?還是刻意為之?在人們傳統印象中,伸手即停、打表計費、車身統一......這是巡游出租車最常見的狀態,但近些年“招手不停”現象卻有多發的趨勢,也難怪有乘客吐槽,打車就像“開盲盒”,有時候路邊遇到“空車”,拉開車門,司機卻告知已接單或已預訂。
不同于用慣叫車App的年輕人,“招手不停”對于老年人而言,實在是太難了!老年群體本身腿腳就不太方便,加上難以適應叫車軟件的復雜操作,對于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著實不夠友好。此外,巡游出租車也存在監管盲區,即便是乘客舉報,個別司機也會以“沒看到”等作為借口,那管理方或平臺方就很難做出裁決。
客觀來說,由于城市路況復雜,乘客所在位置禁停、道路施工、交接班等因素,都會影響司機的接客選擇。但本著服務業“顧客至上”的原則,對老人、孕婦等特殊群體招手不停,這不就是“隱性挑客”嗎?實事求是來說,“招手不停”現象與巡游出租車鏈接網約車平臺是有關系的,為了提高載客率,不少司機“身兼兩職”——既是傳統出租車司機,又是新興網約車司機,這就容易造成“看似空車,實已接單”的現象。
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招手不停”折射出的是公眾出行習慣的改變,過去是人找車,現在是車找人,乘客擁有了更多選擇權。但是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都得兼顧特殊群體的出行需求,聚焦于軟性服務與人文關懷,這才是文明社會的友好指標。那么傳統巡游與數字轉型該如何兼顧呢?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統籌發展巡游車和網約車,實行錯位發展和差異化經營,為社會公眾提供品質化、多樣化的運輸服務。按照頂層設計的要求,“錯位發展”和“差異化經營”是重要方向,這就可以利用大數據算法,實現巡游車供需錯配問題,幫助司機科學篩選,聚焦于群眾出行頻繁的區位。
為了改變“隱性挑客”的現象,管理方與平臺方也要鼓勵司機組建“愛心車隊”,通過乘車補貼或積分獎勵等機制,讓老年群體等特殊人群更便捷乘車。當然,無障礙交通服務也不局限于供給方,隨著社會“適老化”改革的持續推進,在叫車App上也要實現“一鍵叫車”全覆蓋,利用人工語音或子女遠程定位等功能,幫助老年群體更容易叫到車。在“已預訂”巡游車上,也要添加特殊標識(例如顯眼光束等),讓乘客老遠就辨別出,這是否為真“空車”,讓群眾少走彎路,乘車更舒心。(馮定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