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口“濕地學校”增至12所——
將綠色種子撒入幼小心田
白耳鵯在花中覓食。
11月6日,海口市長彤學校七年級(9)班學生在自然課堂上使用望遠鏡體驗觀鳥樂趣。
11月3日,在海口市丁村小學濕地課堂上,松鼠學堂的老師帶領學生在學校的“小菜園”尋找昆蟲。
11月6日,在海口市五源河學校濕地課堂上,松鼠學堂的老師向學生科普濕地知識。
海口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美不勝收。
“鷸蚌相爭”里的鷸是紅腳鷸還是黑翅長腳鷸、伯勞為什么要將捕獲的獵物掛在樹上?11月6日下午,在海口市長彤學校七年級(9)班,一場以觀鳥為主題的自然課堂在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李樂老師的娓娓道來中展開。很多同學第一次這樣上課,精彩紛呈的案例、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讓大家覺得很新奇。
將濕地環境搬進校園、開設濕地自然課堂、走進身邊的濕地感受神奇的大自然……近年來,海口積極創建“濕地學校”,教育學生熱愛濕地、保護濕地,并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社會對濕地的認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濕地保護隊伍。今年10月,海口市長彤學校被國際濕地(中國濕地學校網絡委員會)授予“濕地學校”稱號,至此,海口“濕地學校”增至12所。
A 多彩課堂傳播濕地知識
這是一堂熱鬧的課,內容很豐富,海口市長彤學校七年級(9)班的同學們學習熱情高漲。從古詩詞里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到大家耳熟能詳的喜鵲、烏鴉、麻雀、家燕等,常常是老師還沒有介紹完,同學們就開始舉手搶答或者提問。
與傳統課程相比,這堂課也有點不一樣。45分鐘的課程,20分鐘在室內,剩下的時間里,同學們舉著望遠鏡走在校園里觀察鳥。“我看到一只頭上頂著一撮毛,臉頰和屁股是紅色的鳥。”聽到大家的描述,李樂老師趕緊在旁邊介紹,那是紅耳鵯,喜歡集群活動,通常一邊跳躍覓食一邊鳴叫,叫聲清脆悅耳。在大家的細心觀察下,校園里還發現了暗綠繡眼、白頭鵯、戴勝等鳥類,以及樹梢上的鳥窩。
類似的情景,也出現在海口市丁村小學。近日,在該校的濕地課堂上,來自松鼠學堂的周璐老師為三年級(2)班的同學們講解了昆蟲知識,并帶著大家來到學校的“小菜園”尋找昆蟲。“老師,我發現一只蝸牛。”“螞蟻是不是昆蟲?”……一堂生動的自然課,在此起彼伏的詢問聲中結束。周烈仲同學在自然筆記上這樣記錄著:“我看到一只蜘蛛,數了一下有8條腿,老師說昆蟲只有6條腿,所以蜘蛛不是昆蟲。”
濕地課堂教學方式越來越多樣,教室內、校園里、大自然都成為傳播濕地知識的地方。從2016年開始,瓊山區第十二小學把每周三下午的班會課改為濕地知識教育課,邀請專家為學生們講解濕地保護知識,還開設了“濕地小小導覽員”興趣小組課程,讓學生帶領家長和外來游客深入濕地學習。海口市第七中學打造了濕地生態園,制作了微縮的濕地景觀,在濕地教學中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海口市英才小學成立教職工環保志愿隊伍和學生環保小衛士,經常在校內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濕地主題活動。
B 因地制宜開展濕地教育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海口市丁村小學德育處主任呂素妮告訴記者,學校與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鳳翔段)僅有900多米的距離,該校的校本教材以濕地公園里的動植物為主,非常貼近生活和自然。目前,該校校本教材已經更新到2.0版本,學生人手一本。
海口各個“濕地學校”根據所在區域濕地生態環境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教學特色。在海口市五源河學校,校園物種圖鑒貼在大樹書屋的墻壁上,本校常見的動植物一覽無余。校內還建了濕地景觀,包含濕地水循環、生態池等,濕地文化氛圍濃厚。“學校根據自身特點以及學員年齡段差異等情況,開發了四年級和七年級濕地校本課程,每個班級每學期一共6節濕地課。”該校副校長王妍妍說,開設濕地教育方面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們系統學習濕地相關科普知識、了解濕地的重要作用、認識濕地常見動植物,從而認識海南、熱愛家鄉。
濕地教材是進行濕地教育的基礎。近年來,海口市林業局和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等單位主持編寫并出版了共11冊海口濕地系列及相關濕地科普圖書,其中包括《阿水的濕地旅行日志》(低年級版)、《家在紅樹林》(低年級版)、《紅樹林邊的小漁村》(青少年版)、《海口濕地·鳥類圖鑒》等。這些校本教材通過有趣的文字、精美的卡通插圖,讓人讀起來趣味盎然。
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綜合科科長張媛介紹,在教學過程中,海口“濕地學校”將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開展濕地自然筆記大賽、攝影比賽、繪畫比賽、制作動植物標本等一系列活動。同時,依托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鳳翔段)、羊山濕地等周邊良好的生態場所,在大自然中開設濕地課堂,讓孩子們“走出去”,身臨其境感受濕地的美好,激發孩子們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
C 擦亮濕地城市金字招牌
據悉,“濕地學校”于2004年由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發起創建,后由中國濕地學校網絡委員會接續授牌。2018年,隨著《海口市創建“海口濕地學校”實施方案》的頒布實施,濕地學校創建考評標準也隨之出爐,推動了濕地保護教育活動延伸到家庭和社會。
海口市長彤學校地處西海岸,毗鄰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附近還有永莊水庫、康安水庫、那甲河等濕地資源。該校副校長吳英志介紹,學校自2019年創辦以來,依托濕地公園,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等多種形式,先后和海口五源河濕地教育中心、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以及海南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共同開展濕地宣傳教育活動,深得師生和家長的贊揚和歡迎。
今年10月,海口市長彤學校成功入選“濕地學校”,至此海口累計成功創建12所“濕地學校”。海口濕地學校大多毗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小區等,如長流中學、五源河學校毗鄰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丁村小學、英才小學位于美舍河流域,瓊山區第十二小學緊挨那央濕地保護小區等。
濕地學校數量在不斷增多的同時,濕地教育也開始融入各個學科。呂素妮說:“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課上會有針對性地布置自然觀察日記,把濕地教育和口語交際課進行融合;科學老師會帶領學生到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鳳翔段)認識身邊的植物;在周末,學校也會組織孩子和家長們到濕地公園進行親子體育拓展活動。”
“濕地學校是傳播濕地保護理念的先鋒號,下一步將按照濕地學校創建方案要求,在全市范圍內,把有條件的學校吸納到濕地學校的行列中來,不斷擴大濕地學校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張媛說,在國際范圍內,海口還將積極參與《濕地公約》等國際組織的濕地教育項目和活動,與國內外的“濕地學校”建立友好聯系,開展互動和合作,提升“濕地學校”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擦亮海口“國際濕地城市”這塊金字招牌。
記者手記
保護濕地須以教育為本
記者 龍易強
濕地作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在提供水源、調節氣候、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當今世界生態環境保護的熱點。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已成為當前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
保護濕地,須以教育為本。搞好宣傳教育,特別是提高青少年濕地保護意識,對濕地保護至關重要。近年來,海口致力于青少年濕地教育,通過積極創建“濕地學校”,將濕地環境搬進校園、開設濕地自然課堂、舉辦科普活動等,讓濕地環境保護意識和行動貫穿于學校師生,從青少年抓起,增強全民濕地生態科學知識,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濕地知識進課堂,校本教材很重要。“濕地學校”應根據自身特色編寫校本教材,并不斷更新和調整內容,成為學生汲取濕地知識的源泉。此外,教學理念也需不斷創新。濕地教育不應只是自然、地理、科學老師的專屬“任務”,應該和語文、數學、體育等其他學科融會貫通,讓濕地教育滲透到方方面面,真正讓濕地課堂日常化,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深化濕地知識,深刻理解濕地的重要性,為今后保護濕地打下基礎。
目前,海口“濕地學校”數量不斷增多,濕地教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濕地學校”不斷涌現,在濕地保護工作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相關鏈接
海口12所“濕地學校”
海口市長流中學、海口市五源河學校、海口市秀英區長德學校(已撤并)、海口市丁村小學、海口市第七中學、海口市英才小學、海口市瓊山區第十一小學、海口市瓊山區第十二小學、海口市美蘭區白沙門濕地保護志愿者服務站、海口觀瀾湖華僑學校、海口華僑城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海口華僑城自然學校)、海口市長彤學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