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多地教育部門印發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明確學校要充分發揮課程設置與管理的自主權,處理好規范實施和個性發展的關系,在保證每周課程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用足國家方案、省級實施辦法留給學校的排課空間,自主確定各科目周課時數、自主確定每節課的具體時長,靈活開設長短課、大小課。(來源:光明日報)
一個課時,多長時間較為合適?相信大部分人會說40-45分鐘,這也是現階段的主流課時長度。然而,未來這一慣例或許會被打破,15分鐘、30分鐘,甚至90分鐘,長短課、大小課的出現,將逐漸改變固有認知。
長短課、大小課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短課時注重效率,長課時更利于長效吸收和深入探討,這是教學模式從“粗放型”向“精細化”推進的大膽嘗試,也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和進步。客觀來說,當前主流的40-45分鐘課時,足夠成熟,便于管理,但不夠靈活。從教學發展的趨勢看,“新課時”也有利于“倒逼”老師們學習,持續提升教研意識,例如說,在短課時內,如何高效緊湊、言簡意賅地輸出文化知識;在長課時,如何把握教學時長尺度,適當地將一部分時間交給學生,探討交流學習心得,變為雙向互動式教學。
可回歸現實,若想全面推廣長短課、大小課,難度還是挺大。一是傳統課時更便于管理,而且調整課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工程;二是部分校園專業教室緊缺,難以開展公共課程、階梯課堂;三是長短課對教師教材理解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的要求大幅提升,短期內老師很難適應;四是現行教學體制下,對于課例展示、評優評獎等環節,還是圍繞40分鐘課堂展開的,“指揮棒”不轉向,難以調動教師改革的積極性。
由此看來,若想推廣“新課時”,現階段只能是先行試點,有針對性地提升課堂質量,在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逐漸實現由點及面的覆蓋。校園作為教學的主體,可以組織教師和家長代表共同探討,試著站在孩子們的角度,換位思考,他們想要什么樣的課程?何種形式是孩子們喜歡的?針對廣大中小學生的需求,靈活制定教學任務,可以先從勞動課、體育課、興趣課、特色課程等著手,根據“新課時”實行效果進行反向評估。
總而言之,課時改革是個系統工程,既要校方大膽創新、勇于變革,又要鼓勵學生及家長積極提意見,同時老師們也要與時俱進,為“新課時”改革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庫,只有在多方協作之下,才能讓改革更有成效,讓學生、學校都受益。(馮定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