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這部條例的施行標志著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建設進入新階段。(來源:新華社)
2023年底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93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7.2%。
互聯網是青少年群體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但網絡信息良萎不齊、魚龍混雜,很容易對心智尚未成熟,且自控能力較弱的青少年群體造成傷害。我們經常能看到,寒暑假期間,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個別平臺鉆空子,使“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部分直播平臺缺乏內容把控及監管,誘導未成年人打賞;還有網絡霸凌、人肉搜索等諸多亂象,嚴重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本次《條例》的正式實施,旨在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信息內容的建設,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同時,《條例》還聚焦突出問題,重點規定了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制機制、促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加強網絡信息內容建設、保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及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內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為了引導未成年人安全上網,維護健康的互聯網生態。在本次《條例》中,重點提到提高“網絡素養”,早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就引入了這一概念。提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就要明確規定校園、家庭、社會等不同職責,例如,校方應建立健全的上網管理制度,依法規范學生攜帶智能手機進入校園等;監護人要加強家風建設,強化對未成年人的教育、示范、引導和監督作用。
其次,是要規范未成年人上網內容。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少兒不宜、血腥暴力、“擦邊”直播等內容,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不僅容易扭曲價值觀,還可能誘導未成年人模仿,養成不良習慣。此次《條例》中,一方面明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品德及家國情懷;另一方面要求網絡信息提供者等主體,加強對內容信息的審核,根據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特點,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再者,要提防“看不見的拳頭”。在互聯網容易被忽視的“陰暗”角落,容易滋生網絡暴力,損壞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此次《條例》進一步壓實了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的主體責任,要求建立健全網絡欺凌行為的預警預防、識別監測和處置機制,同時也要優化相關算法模型,通過智能技術和人工審核等手段,實現網絡欺凌行為的全面治理。
綜上所述,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是一項復雜持久的社會工程,仍需多方主體認清自身責任,多方共治、久久為功,才能織牢網絡安全“防護網”,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馮定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