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組樂隊回鄉辦村晚獲全村支持”“這場村晚引數百萬人圍觀”, 舞臺沒有“黑科技”,“民星”演員們平日里是農民、水電工、司機等,節目道具不少都是農家用具、臘肉香腸這樣的“土特產”……最近,湖南鳳凰等多地村晚,把鄉村的熱鬧傳遞給了人們。
繼村超、村BA之后,村晚也火起來了、卷起來了。村晚到底為啥能“出圈”?離不開三重耐看耐品的好味道。
第一重是“土”味。作為“村字頭”文化活動,村晚的主基調早已奠定——接地氣。縱觀各地的村晚,具體節目不同,呈現出來的都是原汁原味、“土里土氣”的鄉土特色。所謂“土到極致就是潮”,用親切的鄉音和當地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身邊的人演繹身邊的事,村晚的紅火,恰恰在于它的“土”,這樣的“土”貼近人心,叫人難以割舍。
第二重是年味。辛苦奮斗了一年,在外打工的人回到家鄉、家門口奔波的人停下腳步,一起放歌、一起起舞、一起樂樂呵呵。這樣的團聚、這樣的松弛,是過年給人的獎勵,也正是村晚的精髓。年味里是小家與大家的心手相連,有濃郁的情感和期盼。村晚營造了團圓過大年的喜慶,也映照出對來年更美好的期許。
第三重是文化味。別看村晚開在村里,上了不少非遺精品和時代新品的“熱菜”。沈陽蘇家屯區蔡屯村的村晚,開場表演由省級非遺的嗩吶技藝和區級非遺的傳統舞龍組成,讓人們直觀感受傳統文化內涵;山西臨汾泊莊村的村晚上,19位六七十歲的老鄉用非遺鑼鼓唱上主角,拿農具簸箕、黃豆編排的創意節目則“抖”出《男兒當自強》等流行節奏。“黃豆這輩子也沒想到自己還能做樂器”,有傳承、有創新,村晚舞臺上共同激蕩出十足文化味道。
浸潤著“土”味、滿含著年味、飽蘸著文化味,村晚這桌盛宴嗨翻現場,也感染了遠方的人們。借由直播平臺、社交平臺,村晚讓更多鄉村被點亮、被看見,也讓各地的文化味道飄散開去、傳承下去。村里人在村晚里找到“熟悉的風景”,城里人在村晚里重拾“復得返自然”的鄉趣,一幅徐徐鋪展的鄉村文化振興畫卷里,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見證者、受益者。
(文 | 董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