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在博鰲近零碳示范區樂美湖里,翩飛的白鷺不時在紅樹林間落腳。“這里改造前可不是現在這樣,當時湖水沒有與萬泉河連通,水質很差,靠近會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海南分院院長、海南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胡耀文告訴記者。
為了改善東嶼島內原有景觀,打造“低碳可循環”生態環境,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參建團隊對紅樹林濕地進行了系統修復,通過連接管涵養,運用自然潮汐實現樂美湖與萬泉河水體的生態連通,提升內湖水質,并且還適當保留了裸露泥灘,形成林、灘、溝、湖動態變化的濕地格局,為鳥類、魚類、蟹類等多樣性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條件,構建完整的紅樹林“生物鏈”。
樂美湖旁,幾個“大斗笠”矗立椰林間,這是“椰林聚落”驛站。該驛站應用高性能、環保的竹鋼等自然材料作為骨架,以傳統建筑結構被動節能,實現空氣流通,減少人為設備降溫能耗。建筑頂部覆蓋1518塊光伏板,收集轉化太陽能供給園林照明,降低使用能耗與碳排放。
“在紅色娘子軍的故鄉,我們采用了紅色娘子軍的代表物件——斗笠用于驛站設計,既滿足功能實用性,又傳遞悠遠深厚的瓊海文化屬性。”胡耀文說。
走在博鰲近零碳示范區循環花園,不少廢棄混凝土用作景觀設計,與公園美景融為一體。胡耀文介紹,腳下的這些混凝土來自當時拆除的廢棄材料,一方面實現廢物利用,另一方面也減少廢棄物外運所產生的碳排放。
記者了解到,循環花園在建設中優先使用鄉土材料和再生材料,將廢棄混凝土、廢舊木樁、本地石塊、建筑渣土等材料循環利用于地面鋪裝、景觀小品、石籠座椅、地形塑造等內容,并建設雨水花園,布設太陽能庭院燈和科普標識,倡導低碳生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