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海口市的紅色村莊,曾經歷過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全村僅剩9人。這里見證了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艱苦歲月,也因一次次戰斗譜寫了一首首英雄贊歌。這里就是瓊山區大坡鎮樹德村委會塔昌村。
5月18日,記者走進塔昌村村史館,館內一張張圖片,映照著一位位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故事;一段段文字,講述著塔昌人民九死無悔、紅心不變、對黨忠誠的革命精神。
塔昌村村史館外豎立著紅色塔昌的雕塑。記者 蘇弼坤 攝
崢嶸歲月成為寶貴精神財富
當天,記者驅車沿著村道進入塔昌村,村子中央為紅色文化公園。參天大樹下,是一組雕塑。中間的雕塑為群像,一群革命戰士手握鋼槍,目光炯炯,他們身后是一面紅旗。左右兩側為一組浮雕,刻畫著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場景。
穿過紅色文化公園,便來到了塔昌村村史館。樓梯口,一組大事記,從1922年開始記載,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從一樓直通二樓。由這一面墻,可初步了解塔昌人民參與瓊崖革命的歷史。
村史館內,從塔昌黨組織的創建、塔昌精神的真實體現、塔昌英雄人物事跡、塔昌人民的榮譽等五個部分,全面展現了塔昌人民在瓊崖革命時期浴血奮戰的感人事跡,以及后代傳承紅色基因,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村莊發展故事。
“我們塔昌村在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艱苦歲月,曾從150多人,百折不撓地戰斗到只剩下9個人。”站在革命英烈名錄前,塔昌村村民小組組長張新建感慨道,1926年6月,中共瓊崖地委成立,瓊崖早期共產黨員陳國光、王白倫等到樹德、塔昌一帶宣傳革命思想,發展農村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地一批青年成為瓊崖第一批較早的農村共產黨員。
同年6月,塔昌村建立黨組織,是瓊崖農村第一批中共黨組織。從此,塔昌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這片土地上譜寫下一首首英雄贊歌。傅楫海、王會生、陳有華、陳文會……一位位革命先烈,留下了一段段不可磨滅的革命故事,他們的革命精神,也深刻地影響著后人。“我們是一個紅色村莊,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激勵著我們努力拼搏。”張新建說,崢嶸歲月成為塔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指引著他們奮發向上,不懈努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