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非遺”編出新生活
秀英區東山草編開辟特色致富路
編、插、織、嵌、鑲、繞、纏……6月11日下午,在秀英區東山中心小學,一堂別具特色的“非遺”課正在進行。給學生傳授技藝的,正是東山草編技藝傳承人袁潔,隨著其手指上下飛舞,造型獨特、生動的草編織物很快呈現眼前。
如今,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東山草編技藝,通過進校園、進鄉村,不斷煥新“出圈”,培養了一批喜愛“非遺”、掌握“非遺”技能的人才,“編”出特色致富路。
向下扎根 “非遺”之花開指尖
6月11日,位于東山鎮光明村委會山頭仔村的東藜禾豐草編工坊十分熱鬧,村民正用東山草編技藝編織作品。
一根根燈芯草,經村民陳燕珠一雙巧手編織,不一會就變成一對精致的草編耳環,“感謝工坊提供的免費培訓,現在我能熟練地編織出各種草編作品。”展示編織好的作品時,陳燕珠連稱“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亮相2024海口秀英火山荔枝文化節開幕式暨大比拼活動的東山草編產品。 記者 石中華 攝
陳燕珠是秀英區東藜禾豐草編工坊開展免費草編技藝培訓的受益者。2022年,袁潔與返鄉創業青年鄧論麒聯合在東山鎮山頭仔村創辦了東藜禾豐草編工坊,為村民提供草編技藝培訓。
“草編技藝工序復雜,我們能學會嗎”“我們學會了,編出來的草編作品真能賣錢嗎”……隨著時間推移,村民參加第一次培訓時提的問題有了答案:工坊從當初的20多名學員發展到如今已有300多名學員,村民用所學技藝編織出一件件精致的作品,遠銷全國多地。
“人才培養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基礎,政府各部門給予支持,讓我們的草編技藝培訓形成體系。”袁潔告訴記者,東山草編技藝歷史悠久,發源于東山鎮,去年來秀英區立足“非遺”資源優勢,設立人才工作站,健全“非遺”人才培養機制,讓傳統文化更好地扎根群眾、服務群眾,煥發光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