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飾文化新地標,“塑”造城市新美學——
城市雕塑:凝固在藝術中的海口故事
7月12日,在海口人民公園內,市民游客在馮白駒將軍雕像前拍照留念。
城市雕塑一方面具有裝飾和美化城市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能豐富市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好的公共雕塑,鐫刻著城市的歷史,承載著城市的人文,也在無聲之中講述著城市的故事。
行走在海口的景區(qū)、公園等地,不時可見一些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這些作品或記錄了歷史,或描繪著生活,再或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間一道富有人文特色的風景線。
7月12日,陳學博向記者介紹作品《辣湯飯》的創(chuàng)作過程,眼前的雕塑作品栩栩如生,生動傳神地再現了漁民出海前吃辣湯飯的情景。
A 再現歷史崢嶸歲月
“87年前的今天,‘七七事變’爆發(fā),也揭開了全國抗戰(zhàn)的序幕,這是值得銘記的日子。”7月7日,在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公園廣場,市民方先生帶著孩子站在名為《華僑回國抗戰(zhàn)紀念組雕》的一組雕塑作品前,向孩子講述著抗戰(zhàn)歷史。
眼前的組雕作品包含兩座花崗巖雕塑,高均為7.7米,意為“7月7日”,作品分別展現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xiāng)服務團英勇抗戰(zhàn)的形象。作為當前海口城市雕塑作品中的“大件”,這組雕塑如今是椰城的標志性雕塑之一,也成了不少市民游客的必打卡點位。
“海口的華僑文化非常深厚,以南洋、華僑為創(chuàng)作元素的雕塑作品并不少見。”組雕作者、省雕塑藝術學會會長、著名雕塑家陳學博向記者回憶組雕中《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石雕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
2012年3月起,陳學博專程赴海南瓊海和云南各地,以及滇緬公路邊境進行采風。在海南省南僑機工歷史研究會會長陳鐘儒的陪同下,陳學博采訪了海南南僑機工吳惠民、云南南僑機工羅開瑚和翁家貴。在與三位老機工的接觸中,陳學博收獲了不少創(chuàng)作靈感。“我希望借助這樣一組作品,表現南僑機工及海南華僑愛國、團結的精神。”2013年,兩件雕塑作品落地,并獲得“2013年全國優(yōu)秀城市雕塑建設項目獎”。如今,11年過去了,經過風雨的洗禮,兩件雕塑作品仍完好地矗立在廣場上,見證著無數華僑對家鄉(xiāng)海南這方土地的眷戀和熱愛。
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會給人很多聯想,矗立在海口人民公園內的馮白駒將軍雕像就能夠讓人不禁憶起一段崢嶸歲月。這座由著名雕塑家潘鶴為海口人民公園革命烈士紀念碑創(chuàng)作的馮白駒將軍雕像無疑是公園里的標志性建筑。7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公園,只見十三塊花崗石砌成的五座山峰中,馮白駒將軍雕像矗立于其中最高的一座之上,神態(tài)莊嚴剛毅,雕像基座正面刻著“馮白駒將軍”五個字。據介紹,五座山峰象征五指山,代表瓊崖,又象征著瓊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馮白駒則是瓊崖革命的“擎天柱”。
“雕塑作品可以展現一座城市的變遷史,好的雕塑作品無疑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絕佳窗口。”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林國華說。
7月12日,游客在騎樓老街與雕塑作品《黃包車》合影打卡。
B 增添城市美學韻味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海南還有豐富的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生態(tài)文化、黎苗文化、華僑文化、東坡歷史文化和海瑞廉潔文化等,這些資源帶給了雕塑家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海口騎樓老街,獨特的市井文化通過一件件形象傳神的雕塑作品呈現出來,為古老的騎樓建筑群增添了些許煙火氣息與美學韻味。
7月12日下午,記者在中山路看到《老爸茶》《黃包車》《歸僑》《梳妝》等多件雕塑分布于街道兩側,傳統騎樓建筑與一件件具有市井氣息的雕塑作品相得益彰,不時有旅客上前合影留念。
“這是我們剛才吃的辣湯飯,太形象了!”在水巷口,名為《辣湯飯》的一組雕塑作品引來了不少人的贊嘆。作品《辣湯飯》生動傳神地再現了過去漁民出海前吃辣湯飯的情景,漁民渾身洋溢著喝完辣湯后的舒爽愜意。在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期間舉辦的2024年東嶼島文化公園海口城市展上,這件作品曾讓不少中外嘉賓眼前一亮。“有機會,我一定要去海口嘗一嘗。”展覽上,一名來自韓國的嘉賓如此說道。
雕塑可以通過自身的造型藝術、對典型場景的再現,把外部空間環(huán)境從一般的概念升華到更深、更遠的思想境界。
在萬綠園,一組組色彩鮮艷的雕塑作品為公園增添了幾分活力。陳學博的《騰飛》《友誼門》、顏紅梅的《椰舞》等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與之合影。“現代式積木造型的《友誼門》與古榕樹相映成趣,很有意境。”游客費佳虹表示。
“雕塑是一種世界性的表現形式,這種藝術手法能夠將文化元素更加具象化地傳遞給觀眾。”本土青年雕塑家夏湘宸說,“希望通過雕塑這一載體,把海南獨特的區(qū)域特性、文化風貌呈現給大眾。”
7月12日,在凌博雕塑工作室內,工作人員正在專心致志地進行雕塑翻模。
C 提供文化交流平臺
在位于美蘭區(qū)板橋橫路的凌博雕塑創(chuàng)作基地,陳學博向記者展示了一件正在創(chuàng)作中的雕塑作品《解放海南》,這是他為即將于今年11月在海口舉辦的第十一屆南北雕塑聯展準備的新作。
“每年的南北雕塑聯展,都是不同地域雕塑文化的交流盛會,我希望借此機會展示海南的歷史,傳播海南文化。”陳學博說。
已經連續(xù)十年舉辦的南北雕塑聯展由廣東、陜西、海南、廣西四省區(qū)聯合舉辦,曾兩次來到海口,為海南觀眾呈現了富有地域性特色的雕塑展示,同時也為南北各地雕塑家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臺。今年,第十一屆南北雕塑聯展將再度落地海口。當前,海口本土雕塑家們紛紛摩拳擦掌,為這一場即將開啟的雕塑盛會做足準備。
“我們希望在海口將海南本土的文化瑰寶,通過雕塑的形式呈現給全國的觀眾,與更多同行展開對話,探討如何借助雕塑更好地講好城市故事。”省雕塑藝術學會副會長王德廣說道。
去年5月,2023海口城市雕塑藝術節(jié)在海口開幕,作為海口首場城市雕塑藝術節(jié),活動匯聚了島內外眾多雕塑名家的作品,活動配套舉辦的藝術論壇也為藝術家們打造了共話雕塑的平臺。
參展雕塑家高孝午認為,城市的發(fā)展和藝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雕塑藝術不僅能夠增加城市的文化內涵,還能夠為城市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懷。“這樣的交流不僅能推動海口城市雕塑藝術的發(fā)展,也為城市的其他文化建設和藝術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啟示。”王德廣說。
陳學博介紹,近年來,在省、市宣傳部門的指導下,全省美術界積極創(chuàng)造,涌現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我們還會持續(xù)積極組織雕塑家和作品參與各類美術展覽活動,多渠道將本土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展現出來,借助雕塑與各界展開對話。”陳學博說,下一步,省雕塑藝術學會將邀請全國雕塑名家來海口開展講座,并組織會員積極交流和創(chuàng)作,持續(xù)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騎樓老街,市民游客與雕塑作品《送別》合影,雕塑人物神態(tài)生動,展現出過去海南人為求生計“下南洋”時親人送別的場景。
記者手記
打造地標雕塑展現城市形象
□本報記者 梁冰
一座能夠被廣泛認可的標志性城市雕塑,是折射城市歷史文化、見證歷史進程和變遷、提升城市藝術形象的重要載體。
“雕塑作為文化作品的表現形式之一,對城市的發(fā)展和形象建設起到重要作用,其具有文化傳承等重要功能。”省雕塑藝術學會會長陳學博認為,優(yōu)秀的雕塑作品承載著城市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讓城市更具魅力,海口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區(qū),應該更加重視文化對城市品位和魅力的提升作用。
樹立一個具有文化意義、人文內涵與審美魅力的城市形象,是眾多市民的心愿之一。業(yè)內專家認為,海南的城市雕塑,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均尚有不足,在題材與藝術形式上也缺乏多樣性與豐富性。想要進一步推動城市雕塑的發(fā)展和進步,僅憑藝術家的努力是不夠的,無論是相關政府部門還是藝術機構、藝術家都應積極地回應和參與,共同為城市營造更良好的雕塑藝術氛圍。
陳學博建議,海南可建造海南自貿港相關主題的雕塑,海口也可積極承辦國際國內的雕塑藝術展覽和交流活動,吸引國內外雕塑藝術家前來創(chuàng)作和展示作品,促進藝術交流與合作,擴大影響力,為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貢獻力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