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以特色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科技創新賦能 種養產業向“新”
美蘭區三江鎮上云村海南鴕鳥基地養殖的非洲鴕鳥。
8月3日,艷陽高照,走進瓊山區甲子鎮大塘村稻蝦綜合種養基地,稻田里水稻長勢喜人,小龍蝦在稻叢中來回爬行,在田間覓食。一幅“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的稻蝦共生圖景展現在人們眼前。
近年來,海口立足“特”字挖潛力,不斷提升種養規模,做強做優綠色養殖業,因地制宜發展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熱帶農業產業,以科技創新賦能養殖業向“新”提“質”,以特色養殖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帶動農戶持續增收致富。
在美蘭區三江鎮上云村海南鴕鳥基地,工作人員展示的鴕鳥蛋。
科研賦能生態綜合種養
去年11月,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冬梅的指導下,海口大塘園景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大塘村內113畝沙石壤撂荒地進行改造,在稻田里投放了小龍蝦種苗。
王冬梅隔三岔五就要到大塘村查看小龍蝦的長勢。“稻蝦共生是種養雙贏的立體循環模式,海南溫度高,稻田里這些1.5米左右高的巨型水稻相當于給小龍蝦打上一把‘遮陽傘’,為它們遮蔭降溫,讓它們生長得更快。”王冬梅說。
走進大塘村稻蝦綜合種養基地,記者看到了正在建設中的小龍蝦育種育苗實驗室,只見一排排養殖箱上均配有單個水龍頭。“這是我們特意為小龍蝦配種打造的‘婚房’,接下來將在這里對引進的種蝦進行培育,本地培育出的小龍蝦苗更加適應海南的氣候、水溫、光照,今后就不用從外地進蝦苗了。”王冬梅說。
今年2月,大塘村的小龍蝦發揮了冬季搶先上市的優勢賣上了不錯的價格。近期,該合作社在瓊山區政府的支持下,在大坡鎮租下242畝撂荒地,進一步擴大稻蝦綜合種養面積。
不同于小龍蝦的“食用價值”,觀賞魚競逐的是“美麗賽道”。在龍華區龍泉鎮美仁坡村,由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顧志峰帶領學生建起來的一處小型水產基地內,黃斜紋、寶藍鸚鵡、孔雀魚、金波子等各類漂亮的觀賞魚游弋在魚缸內,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美仁坡村生態良好、濕地資源豐富,交通也比較方便,發展水產養殖業具有一定的優勢。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引領,無論是觀賞魚、食用魚、還是魚菜共生、庭院水景,都是一個個小型的生態系統,我們將以科技賦能深耕特色水產養殖,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種養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顧志峰對未來充滿信心。
在瓊山區甲子鎮大塘村稻蝦綜合種養基地,剛剛收獲的小龍蝦。
致富能手“領跑”特色養殖
近日,美蘭區三江鎮上云村海南鴕鳥基地內,不時傳來孩子們爽朗的笑聲,循聲望去,孩子們手里拿著長長的甜象草正在喂食高大健壯的非洲鴕鳥。近年來,上云村引進并建起海南鴕鳥養殖基地,以特色養殖項目吸引人氣,打造農文旅產業項目,促進村莊發展村民增收。
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想“跑”得快,離不開致富能手“領跑”。因看中鴕鳥養殖發展前景,2020年,創業青年張博博經多番考察,最終選擇在上云村啟動海南鴕鳥基地項目建設。隨后,張博博引進了20多只非洲鴕鳥成鳥,經過觀察了解鴕鳥的習性、喜好,再引進雛鳥進行養殖,經過不斷摸索實踐,解決了雛鳥成活率低這一難題。
目前,鴕鳥基地養殖非洲鴕鳥種鳥150余只,年出欄非洲鴕鳥苗1萬只;澳洲鴕鳥種鳥100余只,年出欄澳洲鴕鳥苗5000只。張博博算了一筆賬,每只鴕鳥除去種苗和養殖成本,一年下來達到出欄條件后,可產生約2500元的利潤,整體收益比較可觀。
在瓊山區甲子鎮大塘村稻蝦綜合種養基地,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冬梅(中)在查看小龍蝦生長情況。
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廷躍表示,下一步上云村將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幫助鴕鳥基地面積從目前的50畝擴建至150畝,并持續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打造集游玩、研學、餐飲為一體的農文旅產業項目,以特色養殖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同張博博一樣,對特色養殖項目情有獨鐘的還有龍華區新坡鎮仁里村返鄉創業村民麥才興,他選的創業品類是肉鴿。2018年,麥才興在“北漂”時積累了一定資金后返鄉成立了海口勝吉養殖專業合作社。“鴿子營養價值高,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餐飲行業也推出鴿子多元化食用方法,鴿業養殖銷路和效益都比較可觀。”麥才興介紹。
據介紹,為充分發揮致富能人在鄉村振興中的“領頭雁”作用,村集體公司和麥才興共同出資,將新建一個現代化的養鴿基地,引導村民通過認養、勞力入股等方式加入肉鴿產業中。
瓊山區甲子鎮大塘村稻蝦綜合種養基地全貌。
“小特產”成就“大產業”
近年來,在培育熱帶農業產業體系方面,我市按照“穩種植、強漁業、優畜禽、補林業”的思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優化農林牧漁業占比。2023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168.57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畜牧業37.33億元,增長13.8%。
堅持龍頭企業帶動,是我市特色養殖業穩健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我市積極發揮海南(潭牛)文昌雞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卓津蜂業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推動“小特產”轉變為“大產業”。
8月3日,走進美蘭區文昌雞現代農業產業園屠宰加工中心,只見一只只活雞經過脫羽、清洗、分割、裝盤等20余道自動化工序后,被制成種類繁多的產品,讓島內外消費者都能品嘗到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雞。
海南(潭牛)文昌雞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旭麗告訴記者,去年正式投產運營的屠宰加工中心總投資約1.2億元,達產后可實現年屠宰加工文昌雞3000萬只,預計可實現產值15億元,帶動農戶1500余戶。
據了解,我市積極落實中央和省級農業發展獎補政策,多家畜禽相關企業獲得補貼,其中海南(潭牛)文昌雞股份有限公司等3個項目入選海南文昌雞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支持范圍,自2021年以來獲得中央財政扶持資金1000余萬元;海南博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獲得海南省特色畜禽養殖獎補資金1300余萬元,海口牧原農牧有限公司等企業獲得生豬貸款貼息支持400余萬元。
下一步,我市將結合市場需求和各村實際,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以科技創新為養殖業提質增效,將養殖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讓農村經濟旺起來、村民產業活起來、美好生活富起來。
在龍華區新坡鎮仁里村委會仁臺村海口勝吉養殖專業合作社鴿子基地里養殖的鴿子。
記者手記
打好“特”字牌 走好致富路
溫暖的氣候、充足的陽光、良好的水質……海口發展特色養殖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我市政府部門、農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涉農高校、新型農業實體、農戶等多元主體都在積極發力。
瓊山區的海口大塘園景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稻蝦綜合種養試驗,開辟出一條“物以稀為貴”的冬季小龍蝦旺銷“賽道”,成為把科研成果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的生動案例。
養殖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海口應積極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加強對農民的相關技能培訓,增強農民素質和農業現代化意識,同時挖掘優質返鄉人才,并找準合作切入點,助推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特色產業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只有做足“特”字文章,打造全產業鏈,擦亮金字招牌,才能讓特色產業始終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新方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