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選手參加第二屆網絡空間安全(天津)論壇期間舉行的第二屆“天網杯”網絡安全大賽。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新華社天津9月6日電(記者李鯤、黃江林、楊文)系統漏洞、計算機病毒、網絡攻擊……為應對這些網絡空間中的安全風險,中外專家建議,像人類的免疫系統一樣,構建一套具有安全可信的防御能力的網絡免疫系統。
第二屆網絡空間安全(天津)論壇5日閉幕。近800位中外官員、專家、企業家集聚一堂,圍繞網絡空間安全形勢、安全理念、安全技術展開交流對話。
從2021年起,全球勒索病毒攻擊事件數量呈現明顯持續增長的態勢。近一年來,全球范圍內活躍的勒索病毒組織共計87個。木馬病毒、勒索病毒、僵尸網絡等已成為全球網絡空間中的嚴重公害。
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高級工程師杜振華說,從全球范圍看,盡管各國網絡安全發展階段和面臨的現實挑戰不同,但在推動網絡數字經濟發展、應對安全挑戰、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等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
9月4日,俄羅斯卡巴斯基實驗室股份公司CEO尤金·卡巴斯基在主論壇上進行專題演講。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俄羅斯卡巴斯基實驗室股份公司CEO尤金·卡巴斯基說,網絡安全威脅已遠遠超出簡單的財務損失和個人設備被盜范疇,可能涉及對辦公網絡乃至關鍵基礎設施的重大攻擊,導致災難性的后果。構建網絡空間安全免疫系統是很好的應對之策。
據了解,所謂網絡免疫系統,可以通過監控和分析行為模式,及時發現并制止異常行為,從而實現自我保護。
“相較于傳統系統,網絡免疫系統更加穩定可靠?!庇冉稹たò退够f。
與會專家認為,基于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主動免疫技術是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構建內生安全的有效路徑。
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聯合相關機構發布的《網絡空間安全態勢分析報告(2024)》顯示,過去一年,網絡間諜和攻擊活動與有組織網絡犯罪活動的風險持續交織,網絡攻擊活動的廣度、烈度呈現持續增加的趨勢。
9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在第二屆網絡空間安全(天津)論壇主論壇上進行專題報告。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說,中國創辦了全球首個網絡內生安全試驗場,面向全球全天候展開試驗。測試結果顯示,到目前為止,采用內生安全結構的產品在安全性上表現突出。
與會人士認為,打造數字中國的安全“地基”,信創產業與網絡安全產業融合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極氪車聯網安全實驗室負責人陳楠強調,網絡安全將是未來車聯網的挑戰,不僅要關注硬件安全,更要在架構之初就將安全納入到系統中,關注感知層、通信層、平臺層、應用層等多維度安全,構建“云、管、端”三位一體的免疫安全防護體系。
數據安全也是網絡空間安全的重中之重。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建華說,數據是一種新的要素,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同時保證它的安全性可控可管具有很大難度。
論壇期間,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協同分析平臺正式上線,將面向中外互聯網用戶及企業、機構等提供數字文件安全性分析服務,促進全球網絡安全數據共享和技術合作。
與會人士期待,加快推進網絡空間安全治理國際合作,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