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精彩的華章,總是在接續奮斗里書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椰城人民砥礪前行、接續奮斗,推動海口實現從邊陲小城到海南自貿港核心區的歷史性跨越。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身處這樣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幸福的奮斗者,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不斷書寫屬于自己、屬于歷史的精彩。海口日報今起推出“見證海口巨變祝福偉大祖國|幸福的奮斗者”系列報道,以個體小切口反映時代大主題,展現全市上下萬眾一心加快建設海南自貿港核心區的生動實踐。
云龍鎮農民馮爾動一家三代志愿宣講紅色故事
融入血脈的紅色堅守
這是一座普通的故居,只有一個庭院和幾間瓦房,外表看來毫不起眼。可這也是一座特殊的故居,它始建于1922年,于1942年被日軍焚毀,1984年重新修建,它就是位于瓊山區云龍鎮長泰村的馮白駒故居。
這座故居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見證了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歷史,更見證了馮白駒將軍投身瓊崖革命的人生經歷。故居背后,還有志愿講解員馮爾動與其父、其子侄三代對紅色信仰的虔誠堅守。
9月18日,在馮白駒故居內,志愿講解員馮爾動(左一)趁故居尚未開放,帶著兒子和侄子重溫馮白駒的故事。記者 蘇弼坤 攝
紅色的追尋
父子倆主動擔任志愿講解員
今年是馮爾動追隨父親馮裕興的腳步,擔任馮白駒故居志愿講解員的第40個年頭。9月18日,站在馮白駒故居門口,馮爾動的心中再次掀起波瀾。
“雖與伯父馮白駒未曾謀面,但我卻深受他的影響。”馮爾動的父親馮裕興是馮白駒的堂弟,早年曾與馮白駒共事。一直以來,馮白駒的故事也伴隨著他及家族后人的成長。
馮爾動回憶,1984年,原瓊山縣政府重建馮白駒故居,此時距離馮白駒逝世已有11年。重建后的故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前來。但由于沒有講解員,參觀者只能通過實物和簡單的文字,去感受先輩的革命精神和紅色信仰。
當故居再次迎來參觀團時,剛剛從地里干農活回來的馮裕興決定站出來,義務講解馮白駒的故事。
“1926年,馮白駒離滬返瓊后,就是從這里出發,投身農民運動……”雖然馮裕興的普通話并不標準,但娓娓道來的革命故事,滿含深情的講述,卻讓人感覺格外的質樸。
“和平來之不易,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精神必須傳承下去。”這是馮裕興甘愿擔任志愿講解員的初衷,也是馮爾動堅守村里,從父親手里接過“接力棒”的原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