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投身海口公交事業,見證城市美麗蝶變
接力守護萬千乘客安全
9月19日,在海口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維修分公司,劉薇薇(左)和同事在清點倉庫材料。記者 孫士杰 攝
公共交通作為城市發展的動脈,不僅承載著市民的出行需求,更是城市變遷的見證者。
在海口公交行業,有這樣一家人,祖孫三代投身公交事業。他們親歷了公交車從燃油向新能源的轉換,感受了車廂從悶熱擁擠到舒適涼快的體驗,見證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變遷。
三代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不變的是,他們都在為公交安全、平穩運行保駕護航,為椰城公共交通的發展貢獻力量。
公交老師傅 練就“硬”本領
“他太忙了,常常早出晚歸,遇上臺風天氣或其他要緊事,更是接連幾天都不回家。”劉薇薇現在是海口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維修分公司材料管理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其父親劉文明退休前是維修公司安全與技術部經理。在她印象中,父親的工作一直很忙,而且都在與公交車“打交道”。
“20世紀80年代初,我進入公交行業,開始是一名售票員,那時候公交線路不多,每一趟幾乎都是滿座。乘客上車后,售票員需要詢問每一個人的目的地,因為路程不同票價不一。”劉文明告訴記者,那時的車廂中不時能聽見售票員“買票啦買票啦”的招呼聲。
半年后,因工作需要,劉文明被調到司機崗位。“當時還是燃油車,也沒有空調,夏天非常悶熱,只能靠開窗散熱。”劉文明說,隨著時代發展,公交車從燃油車到混合動力車再到如今的新能源車,不僅乘車舒適了,也更節能環保了。
之后,劉文明又被調到維修車間擔任公交車維修工。為了練就過硬本領,他自學了幾十本專業書籍,還經常在車間里對照技術資料琢磨研究。
“維修工作很辛苦,遇上節假日,公交車投入數量增加,車輛故障率也會相應提高。作為維修人員需要在廠待命,隨時準備搶修車輛。因此自己很難有一個完整的假期。”劉文明說。
2005年至2010年間,劉文明擔任維修車間主任,當時他們要負責6條線路的100多輛車的維修保養任務。后來,劉文明作為維修公司安全與技術部經理,除了負責車輛維修管理外,還要檢查車間安全管理工作,查看車間電路和維修設備。
2016年,劉文明獲得“海口好人”稱號。在他看來,只要能保障乘客安全出行,自己的這些付出就都是值得的。
三代“公交人” 見證大變遷
2014年,劉薇薇進入海口公交系統,在維修公司工作。對于公交維修工作的初步認識,除了從父親身上了解和學習外,還與其外祖父有關。
“外祖父于20世紀60年代在海口從事公交系統車輛維修配件的出入庫管理,和我現在的工作有些相似。”劉薇薇說,自己從小耳濡目染,很早就在心里埋下了從事公交行業的種子。
“雖然不參與一線維修,但我們需要相互配合。”劉薇薇說,以前維修基本上全靠人工,現在新能源車輛線路復雜,需要借助電腦進行診斷修理,像電池等大型配件可直接與廠家對接更換,而維修師傅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
相較公交車司機,維修人員好像常常不被看見,但作用不容小覷。“臺風‘摩羯’過后,我們與海口交投集團各子公司、各部門一起堅守崗位,全力做好受損場站、車輛的修復工作,在臺風后48小時內恢復運營全市公交線路,保障了市民的日常出行。”劉薇薇說。
在改革開放之初,海口只有2條公交線路。此后,海口公交經歷了從少變多、從燃油到新能源、從人工售票到手機掃碼、從人工調度到智能調度……現在全市公交線路超過150條,覆蓋大街小巷,且車輛軟硬件得到了提升,座位變得更加舒適,服務也更加溫馨。
對于祖孫三代從事公交行業,劉薇薇覺得,這是一種緣分,很有意義,每個人都經歷著不同時代的公交變遷。未來,自己將傳承公交人甘于奉獻、勇于擔當的品格,接力守護萬千乘客的出行安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