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秀英區東山鎮馬坡洋蔬菜基地大棚辣椒育苗季。10月23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該基地的海口永康盛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育苗區,只見一臺半自動化播種機正在高效運作,該合作社負責人陳元弟和兒子陳明寶正忙著育苗。“以前人工播種一天只能播種20畝,現在用播種機一天可以播種100畝,科技種菜真是越種越有勁!”陳元弟的母親譚桂鳳在一旁笑著說。
從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到高科技農業,陳元弟一家三代接力耕耘,用不同的方式詮釋著對農業的熱愛,也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書寫了屬于農人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陳元弟負責的海口永康盛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帶動村民就業務工達5萬人次,圖為近日受雇村民在該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間苗、除草。記者 石中華 攝
兒子接過“接力棒” 生產規模化瓜菜銷各地
譚桂鳳是秀英區東山鎮東蒼村最早的種菜大戶之一,見證了種菜從“肩挑背扛”到農機普及的時代變遷。提起以往種菜的歷程,年過八旬的譚桂鳳深有感觸。“以前種菜都是靠人力和畜力,現在可輕松多了。”譚桂鳳說。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養家糊口,譚桂鳳開墾了自家幾畝地,種植各類時令蔬菜。她每天起早貪黑,一年到頭都在地里辛苦勞作。“過去想多種幾畝地都難,現在兒子和孫子幫我實現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譚桂鳳笑著對記者說。
“我母親視土地如生命,花了一輩子的心血默默耕耘,她種菜的經歷也深深影響了我。”譚桂鳳的兒子陳元弟回憶道,23歲那年,他決定回鄉發展農業,接力種植自家的幾畝地。
從家里的幾畝田,到如今的近千畝種植地,從“勉強糊口”到帶領鄉親們致富……接過母親的“接力棒”后,21年來,陳元弟用勤勞的雙手在廣袤的土地上闖出了一片新天地。他憑著一股子不怕苦累、敢闖敢干的勁頭,把菜越種越好,目前合作社已有近千畝種植地,種植的冬季瓜菜銷往全國各地,每年帶動村民5萬人次就業務工。
在海口永康盛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育苗區,該合作社負責人陳元弟使用半自動化播種機培育泡椒苗。記者 石中華 攝
孫子續寫“種田夢” 其“智”在田野科技“慧”種菜
受奶奶和父親影響,譚桂鳳的孫子陳明寶也有自己的“田園夢”。2020年中專畢業后,陳明寶毅然決然地回到了這片土地,追逐田園夢想。“我從小在田間地頭玩,看著奶奶和父親種田,長大后也有了屬于自己的‘種田夢’。”陳明寶笑稱。
從事農業生產4年來,陳明寶積極深入田間地頭學種植、學技術,參加市、區相關部門組織的農業技術培訓——由此,這個“種田世家”到了陳明寶這一代,也對務農產生了不同于父母輩的新理解。
今年23歲的陳明寶開始大膽嘗試新型科技農具,并成立了農業公司,在發展種植業的同時,還不斷延伸產業鏈,購入飛防無人機、自動除草機等智能化農機,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推動“會種菜”轉變為“慧種菜”。
“作為一名從事農業生產的‘00后’,我要做也應該做的,就是握好這根‘接力棒’。”陳明寶說,接下來,他還會繼續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以一名新農人的身份,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方式帶回農村,助力鄉村發展。
“未來的現代農業會朝著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要把菜種好,不但要有勤勞的雙手,更要靠科技、靠腦子。”看到兒子從種田“門外漢”逐漸變成懂農業、愛農業、會農機的新農人,父親陳元弟看在眼里,喜在心頭。“現在咱們種田種地的‘接力棒’到了年輕人的手里,他們特別能干,未來的農業一定會越來越有奔頭。”陳元弟手下麻利地干著活,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