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省份,語言多樣性、復雜性特點突出。海南“本土語言”指的是世代居住在海南的漢族、黎族、苗族、占族等民族傳承、使用的語言,其語言包括瓊語、黎語、苗語、占語、臨高話、儋州話、村話、軍話、邁話、疍家話和付馬話等語種和方言。海南“本土語言”從誕生之日或落地生根之時,就伴隨島民經歷著世紀更迭和語言自身的變遷,承載著海南歷史和文化的傳承。語言的瀕危和消亡是人類語言史正在面臨的問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平均每兩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失,類似的文化悲劇正在當今世界頻繁發生。本文探討的則是海南“本土語言”面臨的從本土消亡的問題。
海南“本土語言”按照語言分布,范圍大致為樂東、昌江、白沙、陵水黎族自治縣,屬于黎族語言區域,黎族群眾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以及五指山市,屬于黎、苗族語言區域;三亞市鳳凰鎮的回新村、回輝村,屬于占族語言區域,占語屬南島語系的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該語言區別于國內任何語種;海口、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地和其他市縣部分地區,屬于瓊語,即海南話區域,瓊語是傳統漢語的繼承者之一,在海南使用的群體最大;臨高縣屬于臨高語區域,但是臨高語并非漢語的一種,屬于漢藏語系侗臺語族壯傣語支的一種語言;儋州地區屬于儋耳方言或稱儋州話區域;以昌化江下游兩岸為主的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化鎮,東方市三家鎮、四更鎮,海口西郊和澄邁縣的個別自然村等地零星分布著村話或稱哥隆話,村話并非漢語的一種,兼含漢語、苗語、黎語、越南語等成分,屬于“混合語言”類型;散居崖城、樂東等地沿海漁村和島嶼的居民使用邁話;分布于三亞河口、紅沙,瓊海潭門、陵水水口村等地的疍家人說的疍家話;東方市四更鎮付馬村的村民使用的付馬話等均屬于海南“本土語言”范疇。其中,付馬話已經被確定為瀕危語言類型,村話、黎語、儋州話、邁話等已經被確定為趨于瀕危語言檔次。
受全球化背景下語言發展趨勢的影響,近年來海南“本土語言”使用人數逐年大幅度遞減,與人口增長比例呈反比狀。海南語言地圖顯示,海南“本土語言”區域范圍和體量逐年縮減;語言詞匯量大量流失,特別是人們日常使用的詞匯流失嚴重,很多關鍵性的詞語靠回憶、相互啟發或者其他語言代替,這些現象在教育發達地區表現更為嚴重。如此剛性需要的語言環境,海南“本土語言”在語言地圖上的印記必然逐年淡化隱形甚至消失于語言世界,盡管海南“本土語言”自身頑強地抗拒著外來語言的侵襲,也難以捍衛自己在語言世界里的地位,到本世紀末海南“本土語言”的處境不言而喻。
中國作為多語言、多民族的文明古國,能夠維系數千年,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使用統一的各地方、各民族都能讀懂的漢語文字。首先,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的宗旨在于促進各民族團結,促進社會交往和信息交流,而不是追求普通話在語言世界的唯一性效果。其次,數字時代使得語言世界的格局發生了變化,世界只有不到20%的語言在學校和互聯網上使用,80%的網頁是英文網頁,數以千計的語言基本進入不了教育體系、新聞媒體和出版物。再者,大部分海南“本土語言”的使用者對自己語言的歷史和構成規律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缺乏對于海南“本土語言”強烈的敬與愛,反而因語言環境的需求拋棄自己的語言。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語言多樣性流失,加快了海南“本土語言”瀕危和消亡的速度。
海南“本土語言”歷史上沒有文字傳承,沒有經歷一個從口語到書面語再到文學語言的發展階段。語言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新增加的詞匯量微乎其微,一切語言都是靠口口相傳,在口傳心授過程中丟失或者遺忘的詞匯數不勝數,沒有記錄語言符號系統的文字,是海南“本土語言”傳承過程中發出瀕危信號的最主要原因。
在世界語言史上,創造一種新型語言和文字是概念性的偉大方案,那么在自古沿用的語言基礎上創造文字也許能起到“始作書契,以代繩結”之效。建國初期國家以黎語中的哈方言為基礎,樂東保定村黎語為標準音創造了黎族文字。政府組織語言學家為苗族三大方言各創制了一套苗文,還把滇東北次方言老苗文改進為拉丁字母形式,遺憾的是黎、苗文字都未能得到推廣使用。那么,在當今海南“本土語言”所處的環境下,如何科學記錄瀕危語言,營造良好的本土語言氛圍,以防類似的文化悲劇在本土發生,是人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語言作為思維本身的要素,每一種語言里都包含著一種世界觀。如果一種語言消亡,就意味著它永遠地消失了,語言的真正實質即語言精神將不復存在,語言本身一些深處無法轉譯的內容以及一些涉及民眾的意識、文化的深層編碼,也將永遠被封存在消亡的語言里。因此,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態度和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海南“本土語言”,生存在語言世界里的人們,應敬愛并且傳承本土語言,而不能眼看著海南“本土語言”瀕危或者從人們口中消亡。
(作者系海口市公安局秀英分局政委)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