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區坡巷社區不斷探索基層治理“幸福樣板”
榕樹下“議”出居民幸福事
在龍華區金宇街道坡巷社區椰寶樂托育家庭成長中心,托育老師正在和小朋友玩游戲。記者 康登淋 攝
榕樹下,一張石桌、幾條長凳,家長里短、矛盾糾紛都化解在一場場談心中。隨著居民陸續回遷,龍華區金宇街道坡巷社區面臨治理力量薄弱、群眾矛盾訴求多、社區“造血”功能不足等問題,該社區通過“志愿+群治”“榕樹下議事”等方式,不斷探索基層治理的“幸福樣板”,居民幸福感節節攀升。
“志愿+群治”
擴大基層治理“朋友圈”
穿過繁華的海口龍湖天街,走進坡巷社區,這里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各類墻繪充滿創意又有社區特色。在休閑廣場上,居民圍坐一起拉家常。
坡巷村古稱二水村,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作為商住混合的棚改回遷新型社區,坡巷社區人口結構復雜,其中外來人口占六成以上。
只有8人的社區“兩委”干部隊伍,如何服務上萬人?“我們通過做大社區‘朋友圈’,召集社區達人、大學生志愿者等群體力量,組成4支志愿服務隊,同時組建龍湖商圈聯盟,目前已推動解決了商圈周邊電動自行車停放、設置戶外消防站等28個事項。”坡巷社區黨支部書記吳中志介紹,此外,4支志愿服務隊中的“義警隊”以原護村隊為原型,是由民宿老板、退役軍人等群眾力量自發組織的隊伍。義警隊成立以來,轄區的治安受理案件下降了56.8%。
在坡巷社區擁有200多年樹齡的大榕樹下,清風徐徐,這里有居民兒時的回憶、有守望相助的情分。在大榕樹下的公示欄上,寫著社區近期的議事主題——10月21日,議事主題:地磚空鼓;10月25日,議事主題:電梯故障……據了解,“榕樹下議事”給居民提供了表達訴求、反饋意見、矛盾化解平臺,先后協調解決了社區106項關乎民生冷暖的“公共事”,實現社區治理從“替居民做主”到“請居民做主”的轉變。
“嵌入式服務”
社區得發展居民得實惠
社區環境好了,群眾對于服務的要求更高了,光靠社區和政府力量是不夠的,如何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并提供精細化服務?在坡巷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內,向心書屋、托育中心、“老巷時光”愛心飯堂……各類區域功能完善,居民在此享受愛心助餐、托幼、文體活動等各種生活服務。
在一面醒目的達人墻上,張貼著手藝達人、園藝達人等各領域的社區達人信息和聯系方式,可以幫助解決居民需求。毗鄰達人墻邊的店鋪內,物美價廉的“國貨”琳瑯滿目,這也是咖啡達人陳駿的一方小天地。20世紀80年代,這里是坡巷村的國營門市部,大家喜歡來此選購商品。如今,為了留住鄉愁,社區還原了當時的場景。除了展示功能,這里也作為就業孵化點,助力社區達人進行創業。
“我特別喜歡制作咖啡,感謝社區提供了這個平臺,讓我可以發揮價值的同時還能增加收入。”陳駿是土生土長的坡巷居民,看著社區越來越好,他打心眼里開心。
據了解,坡巷社區大膽探索集體經濟改革,成立全省首家社區發展公司,和社會力量合作,提供社區嵌入式服務。截至目前,社區發展了38家社區合伙人,提供就業培訓、愛心助餐、托幼等服務。同時,“社區合伙人”將部分收益上繳社區發展公司,用于反哺社區救助等公益事業發展,形成“企業得市場、社區得發展、居民得實惠”的多贏局面。
在“老巷時光”愛心飯堂內,一道道熱騰騰的飯菜新鮮出爐。“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到轄區老年人和新就業群體比較多,為了解決這類人群吃飯難的問題,社區聯動餐飲企業開辦了愛心飯堂,以公益加低償的形式提供愛心午餐。”吳中志說道,下一步社區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鞏固治理成效,為居民提供更優質更多樣的服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