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是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
2024年,海口市龍華區委、區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的“心上事”當成“上心事”,用心用情辦好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群眾關心的實事和“身邊事”,一批民生工程如期高標準完成。
中心城區一條條新貫通的道路順暢便捷;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傳出陣陣讀書聲;幫助看管照顧嬰幼兒的普惠托育中心讓家長露出滿意笑容……如今,這一莊嚴承諾已轉化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優教育強醫療,把責任扛在肩膀上
走進位于龍華區龍泉鎮美仁坡小學內的海口市美仁坡幼兒園,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配套完善、舒適整潔的教學環境,孩子們臉上洋溢的笑容讓人如沐春風。
這所去年9月投入使用的幼兒園,不僅配備了專業的幼教團隊,還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知識。
記者了解到,去年龍華區義務教育學位1620個,學前教育學位2160個。“這進一步擴大了龍華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幼兒園數量及辦學規模,有效改善了薄弱學校基礎設施條件,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為龍華區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海口市龍華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幼有所托,幼有所育”是每個家長的愿望。但是,不少家庭卻面臨著0—3歲嬰幼兒無人看管照顧的問題。去年11月29日投入使用的龍華區托育指導中心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為周邊居民提供了70個托位的普惠托育服務。
“家里老人身體不好,我和愛人都是上班族,實在沒時間照顧孩子。普惠托育服務擴容工程的實施幫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不僅讓托育質量有了保障,還讓托育機構的托費降了不少。”家住面前坡社區的居民陳碧雪笑著說
作為龍華區首家公辦普惠性托育機構,該中心集區級托育服務指導、先行示范引領、全域輻射帶動等為一體,為0—3歲的嬰幼兒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早期教育服務。龍華區托育指導中心負責人馮春告訴記者,“我們通過醫育結合,為嬰幼兒提供醫療保障和托管服務,兒科醫生也會定期到中心進行指導,為孩子提供健康服務和建議。”
此外,心理健康是現代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去年,龍華區實現心理咨詢室全覆蓋,通過早期干預和持續關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和推廣工作,有效預防潛在的心理危機事件,保障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為了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去年,龍華區還為符合條件的乙肝患者提供免費藥物治療,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乙肝傳播;以獎勵的方式提高該區在管結核病患者規范服藥率,減輕結核病患者經濟負擔,降低居民結核病感染風險。
鋪就幸福之路,把實事辦到心坎上
“這條路打通后通行方便多了,過去我們到頭鋪村親戚家,騎車要從學院西街走,開車也得從椰海大道繞行,現在把海馬二橫路東西段打通,直接一條路就到了。”居住在碧海丹城小區的居民林宇鵬開心地說,不僅如此,原來這里雜草叢生,很不美觀,打通后大家的居住環境也改善了很多。
2024年10月17日,龍華區海馬二橫路東段道路建設工程項目完工通車,記者在現場看到,柏油路面平整光滑,不時有車輛駛過,行人漫步。
交通是城市發展的血脈,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一環。去年打通國貿二橫路、金墾一橫路、海馬二橫路東段3條斷頭路,優化了片區整體路網結構,為周邊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也有效節約出行的時間和費用,大幅度提高道路周邊居民生活質量,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
道路不僅是發展的動脈,更是連接民心的橋梁。在打通城市斷頭路的同時,龍華區還改造提升鄉鎮道路,對龍橋鎮龍源街、龍源東街、龍源西街、市場路、商業北街及龍泉鎮東街、南街、龍泉大道、商業南街、商業北街等道路進行瀝青鋪設。
該項目對長年累月的交通壓力導致路面破損嚴重進行了病害處理、瀝青鋪設、井蓋提升等,大大提升了鄉鎮公路的通行質量、基礎設施和路網結構。
“這是我們去鎮上的必經之路,以前坑坑洼洼的,現在路面平坦了,我們的心情也舒暢了。”龍泉鎮元平村村民陳學范說道。
“通過黑化改造,有效提升了鄉鎮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完善農村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為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奠定基礎。”龍華區住建局工作人員吳志說。
而小區出入口路段的改造則讓居民們的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記者了解到,去年,龍華區對主城區100個小區出入口及周邊人行道破損路段進行修補改造,有效解決現狀主城區小區出入口破損問題,改善周邊居民交通通行條件,進一步消除交通安全隱患,完善道路功能,有效提升整體城市形象。
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每天清晨,家住海口金宇街道的張阿姨都會來到附近的“綠客廳”鍛煉身體。“這些公園既讓城市變得更加美麗,也提升了我們的幸福感。”張阿姨說。
“綠客廳”是龍華區去年新增的“口袋公園”,之所以命名為“綠客廳”,則是由于其綠色低碳環保。建設過程中大量使用回收再生材料、環保涂料等,較傳統建設方式減少碳排放量約1620千克。園區內采用光伏發電作為照明能源,基本實現能源自發自儲,可供長期使用,既是社區綠地空間,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展示窗口。
綠色生態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底色。龍華區致力于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利用閑置綠地和棚改遺留邊角地,打造博學園、童悅園、康樂園、清涼園、綠客廳5個主題“口袋公園”。
這些小巧精致的公園不僅美化了城市景觀,也為居民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居民們可以來到公園散步、健身、聊天,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城市的寧靜。
“新修建的車棚美觀又實用,給電動車充電也不用擔心下雨漏電了。”1月13日下午,家住海口龍華區秀英村的居民賴先生將電動車停進社區的一處新車棚中,用微信掃一掃充電樁二維碼給車充電。往常,他只能在出租屋一樓的走道給電動車充電,存在安全隱患。
記者看到,多輛電動車整齊停放在車棚里,一個車棚大約可容納幾十輛電動車停放。車位上配備了電動車智能充電樁,用手機掃碼即可充電。棚內還配備了自動噴水滅火裝置、火災自動報警裝置、24小時可視監控系統等安全保障設備,確保24小時動態監管與火災防護。
電動車住進“新房”,車主用上了平價充電樁。這得益于龍華區室外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建設。
去年,海口市龍華區投入資金385萬元,推進34個住宅小區車棚建設,能滿足1700輛電動車同時充電。解決了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現象,提升了小區的整體面貌,為社區公共空間治理、改善人居環境、創建文明城區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助于提升居住環境的安全性和舒適度。
不僅如此,為了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適,龍華區還建設海墾街道濱濂新村五隊、濱涯花園新村2個城中村的天然氣管網,進一步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提高轄區內燃氣管道普及率和使用率,改善龍華區燃氣安全狀況,大幅度提高周邊居民生活質量。
發展向前,民生向暖。做好民生工作,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2025年,龍華區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民生項目中都能感受到黨的溫暖和政府的關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