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口1月24日電 題:海南昌江:從“黑灰”向“藍綠”加速轉型
昌江的木棉花就要紅了。
每年二、三月份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木棉花盛開的時候。“春賞木棉紅”,意味著昌江全域全季旅游拉開了帷幕。
這是一座位于海南島西岸的老工業基地,曾經深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之痛。在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歷程中,昌江積極探索,打破路徑依賴,塑造新動能新優勢,走出了一條從“黑灰”向“藍綠”的轉型之路。
航拍昌江木棉和梯田。(昌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新”上尋突破,在“治”上下功夫
昌江是海南水泥、鐵礦石的主產區,鐵礦石產量占全省100%,水泥熟料產能占全省97%。在過去很長時間里,昌江為海南工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近年來,鐵礦資源趨于枯竭,水泥價格一路走低,露天礦山滿目瘡痍,固廢尾礦堆積……面對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迫切要求,昌江轉變發展思路,做強以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新興工業,同時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昌江核電二期項目和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型反應堆“玲龍一號”正在建設。兩個項目正式投產后,海南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將得到大幅提升。依托核電優勢,昌江高質量建設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園,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招引、儲備了一批優質項目。
“玲龍一號”建設中。昌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電池級碳酸鋰是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電池的核心原材料。海南行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行者”采用自主研發提鋰技術,從源頭上降碳減排;在工業“三廢”處理上做到尾氣達標排放、尾渣資源化利用、尾水循環利用。與傳統工藝相比,這套技術有較為顯著的環保優勢。公司計劃在產業園內5年投資30億元,建設年產8萬噸的碳酸鋰生產線,達產后年產值預計88億元。
2024年,昌江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園工業生產總值95億元。至2024年12月,園區入駐企業177家,規上工業企業達到22家,園區企業全口徑稅收7.81億元,為昌江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綠色轉型,要在“新”上尋突破,也要在“治”上下功夫。昌江的老工業基礎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改造升級礦石采掘、水泥制造、建材等傳統行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關系到這座城市未來能否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就業和生計。
由于歷史原因,昌江成為海南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主要產地和尾礦堆存地。2019年,昌江被列為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2022年4月,昌江入選生態環境部“無廢城市”名錄。借助這兩個項目契機,昌江積極推進資源循環利用,一方面去存量,一方面減增量。
面對3億多噸的尾礦廢石,昌江引進了10家資源循環利用企業,一批新型環保建材項目相繼投產,大大提升了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2024年,昌江鐵礦廢石尾礦綜合利用規模達到1100萬噸/年,大宗固體廢物利用產值達5.2億元。
華潤水泥三號水泥窯南側興建了一座建筑垃圾消納場。在這里,建筑垃圾“回爐再造”成為再生混凝土,實現了建筑垃圾資源化循環利用。華潤水泥(昌江)有限公司總經理關慶介紹,消納場每年可處置建筑垃圾25萬噸,混凝土30萬立方米,年產值1億元。這家公司的碳捕集利用項目、水泥窯協同處置飛灰和危廢項目也開工建設。昌江三家水泥廠均依托自有水泥熟料生產線進行水泥窯協同處置一般固廢、危廢、飛灰生產線改造。
石碌鐵礦固廢尾礦被運送到尾礦全量化利用生產線,變成碎石、機制砂、鐵礦石、尾泥等,廣泛應用于建材領域和鋼鐵生產領域。智欣環保科技(昌江)有限公司在這里每年能處理約300萬噸固廢尾礦。
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和“無廢城市”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旨在實現固廢產?量最?、資源化利?充分、最?限度減少填埋量。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對200萬噸/年貧礦選礦廠實行懸浮磁化焙燒技術改造,項目投產后每年能處理約230萬噸貧礦,使鐵回收率由過去的60%提升到85%以上,尾礦量由原來的每年114萬噸減少到28萬噸,且可以被下游水泥企業和建材生產企業直接利用。
坐落在昌化江畔的蕓紅嶺蘊藏著豐富的石灰巖礦,由于多年開采爆破,這里一度山體裸露、滾石堆積。相關企業投入5000多萬元用于礦山整治、恢復治理。他們從昌化江引水,灌溉山坡上種下的樹苗,同時也向采場和車間噴淋降塵。2021年7月,蕓紅嶺礦山入選海南省綠色礦山名錄。
昌江黎族自治縣委書記陳儒茂說,昌江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特征,選擇了以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新興工業;通過取締落后工藝、淘汰落后產能、引進先進制造技術和設備、提標改造污染治理設施等措施,基本解決了新舊動能轉換實施中的環境要素瓶頸問題,走上了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向“綠”圖強,向“新”圖強,昌江努力推動著“百年礦都”蝶變。
昌廩食,瓜果香
地處海南島西岸的昌江依山面海,光照充足,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昌江果農采摘芒果。(昌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昌江深入挖掘山海資源稟賦,聚焦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推進農產品公用品牌“昌廩食”建設,芒果、鳳梨、菠蘿蜜、地瓜、烏烈羊等“十大特色種養業”漸成規模,帶動一批優質特色農產品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
在一般人認知中,哈密瓜是我國西北尤其是新疆的特產。事實上,在中國南方也有哈密瓜種植,且大多集中在海南島。昌江海濱灘涂沙地面積廣,尤其適合反季節種植哈密瓜,填補冬季果蔬市場空白。
在海尾鎮五大村的哈密瓜種植大棚中,成熟的阿魯斯網紋瓜外形精致優雅,果香清淡宜人,口感綿軟甜糯。這種瓜被譽為“蜜瓜中的愛馬仕”,是海南果鮮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昌江分公司引種并經過長時間改良繁育出的優質品種。這家企業在海尾鎮和昌化鎮共種下600畝蜜瓜,經過移苗、授粉以及3個多月的生長期,在冬天來臨之際“瓜熟蒂落”,被發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飯店和精品商超。
公司總經理鄒劍虹介紹,阿魯斯網紋瓜種植技術要求比較高,為了確保瓜品,一根藤只能留下一個瓜。按一個瓜地頭價60元計,一季畝產800至1000個,每畝效益可達5萬余元。一年可以收獲兩茬,預計兩個基地今年冬季銷售額能達到6000萬元左右。
在十月田鎮塘坊村烏烈黑山羊全產業鏈育種場里,現代“羊倌”每天早上8點把羊群趕到放養區,羊群在這里自在地吃百草、曬太陽。直到太陽落山,“羊倌”才趕著羊群回圈。
烏烈羊被稱為“海南西部山珍”,其肉質鮮嫩、純凈而無膻味。在昌江,每到重要節日,家家戶戶有吃羊肉的習俗。在傳統農牧業生產格局下,烏烈羊和大多數農產品一樣,受制于產量小,規模化率低,難以形成產業規模,市場供不應求。
為了破解這種困境,昌江整合資源資金,建立烏烈羊育種場、育肥場等,通過現代化的飼養管理技術打造烏烈羊全產業鏈,同時帶動養羊大戶規范飼養,讓烏烈羊走上規模化品牌化的快速發展之道。目前全縣羊存欄約有2.4萬只,年產值約4400萬元。
昌江海洋發展區面積超1000平方千米,向海發展潛力明顯。昌江海尾智慧漁業產業園是海南現代漁業產業化的重點建設項目,一期項目于2023年4月投產。園區室外池塘養殖著珍貴的龍膽魚、清水石斑魚、紅瓜子斑魚孵化品。昌江還積極引入農業科研企業建設種質研究所,大力發展水產南繁種業,已成功引進珍寶蟹、海馬、紅蝦等新品種進行繁育。
2024年,昌江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預計達78.42億元,同比增長3.3%。預計到2025年,昌江的養殖產量將達7.67萬噸,漁業產值有望突破20億元。
昌江是海南建置最早的郡縣之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昌廩食”,取自《史記·管仲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的“倉廩實”諧音,寓義昌江富足而文明,寄托著昌江縣委縣政府以及人民群眾對這片土地上豐饒物產的贊美,和對幸福生活的期許。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是全球極度瀕危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海南長臂猿數量只剩下不到10只。1980年,霸王嶺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后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21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經過幾代人近40年的接續努力,海南長臂猿數量現在達到7群42只。
為養護好海南長臂猿的家園,近年來霸王嶺片區不斷修復提升棲息地質量,補植鄉土樹、開辟生態廊道。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來,海南長臂猿棲息地面積至少擴大了4000畝,多片適宜棲息地連通,為種群擴散創造了條件。
對長臂猿的保護同時也讓其他物種受益。近5年來,國家公園共發現新物種54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海南長臂猿。(昌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霸王嶺分局烏烈管護站的護林員龐梅蘭管護著4000多畝林地,她每天騎著摩托車進山,背著水壺、干糧和砍刀翻山越嶺、爬樹修枝,獨自面對毒蛇、蝎子、螞蟥、野蜂。巡林除了檢查林區有沒有被偷墾毀林,還要幫助科研單位落實觀察監測的許多任務。
龐梅蘭在護林員崗位上工作了十幾年。她的丈夫也是一名護林員,女兒正在攻讀林學碩士研究生。霸王嶺的護林員們就像一棵棵大樹,扎根雨林,守望青山。
良好的生態不僅是昌江推動綠色發展的題中之義,更是昌江群眾賴以生存的“飯碗”。昌江黎族自治縣旅文局副局長曹傳龍介紹,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黎族特色文化優勢,昌江大力培育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鄉村民宿等新業態,讓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共贏。
位于霸王嶺腹地的王下鄉是昌江最邊遠的一個鄉鎮。過去,這里仿佛世外桃源,鮮為人知。在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下,2018年昌江啟動“黎花里”文旅項目,在王下鄉創新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一些曾經不通車、不通電、不通網的黎寨,有了民宿、農家樂,可以舉行攀巖等體育賽事活動,村民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旅游飯”。
春賞木棉紅,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灣,冬登霸王嶺,昌江著力打造全域全季旅游品牌;黎族的制陶工藝、黎錦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激活文化消費和旅游產業的原生動力。人與自然和諧宜居的美麗昌江,必然要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讓城鄉環境“綠”起來,讓海洋生態“藍”起來。
從“黑灰”到“藍綠”,山海黎鄉的底色漸漸清晰。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生態修復治理,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推動生態環境向好,生態產業見效,昌江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綠色轉型之路上大步前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