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爺老奶奶,您有什么需要幫忙的盡管說。”“你們能來,我們很開心!”3月26日,龍華區“先‘鋒’ 有我志愿同行”學雷鋒月志愿服務活動走進龍橋鎮敬老院,為老人們送去愛心義診、慰問關懷等服務,受到敬老院老人的歡迎。
3月是學雷鋒月,海口開展2025年精神文明創建暨學雷鋒志愿服務月活動共514場,積極弘揚新時代雷鋒精神。如今,從隊伍建設到品牌創新,從制度保障到示范引領,海口志愿服務正以制度化、品牌化、專業化的姿態,在新時代書寫著溫暖的文明答卷,讓雷鋒精神在海口代代相傳。
3月5日,在“3·5”學雷鋒紀念日追“鋒”集市上,志愿者在演示公益急救。記者 康登淋 攝
夯實隊伍根基 志愿服務遍地開花
在海口,雷鋒精神與志愿服務精神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推動著城市文明進步與社會和諧發展。
“當出現緊急情況時,‘急救黃金4分鐘’至關重要,常用的急救手段包括心肺復蘇等。”3月29日,在位于海口萬綠園學雷鋒志愿服務站的急救安全屋內,急救志愿者導師韋國華正通過公益專業培訓引導市民群眾學習急救知識和技能。
2017年以來,每周六上午,市120急救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都堅持在萬綠園急救安全屋開展急救知識宣傳。截至目前,該隊注冊專業志愿者超1000人,專業志愿者導師近100人,已開展279期培訓,共同構筑生命安全防線。
如今,海口的志愿服務早已不再是零散的個體行動,而是形成了以陣地為依托、以專業為導向的全民實踐。截至目前,海口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已突破31萬,組建了1000余支專業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萬余場次。
3月19日,龍華區國貿大院學雷鋒志愿服務義剪活動現場熱鬧非凡,來自AMO美發沙龍的義剪志愿者為社區居民義務理發。“這些志愿者不僅手藝好,還很熱情、有耐心,為他們點贊。”居民王冬梅說。
3月2日,在海口市“愛心媽媽”暖心活動上,愛心結對家庭共同體驗“非遺”簪花手工制作活動。記者 康登淋 攝
“這是我們開展義剪服務的第7個年頭,團隊里既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堅守,還有充滿活力的‘新力量’加入。”AMO義剪志愿者艾米說。
海口以500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骨架,積極構建“15分鐘志愿服務圈”;建設和升級13個標準化學雷鋒志愿服務站,覆蓋車站、港口、景區等地;建設4個“媽媽驛站”覆蓋各區,引導600余名“愛心媽媽”關心關愛困境兒童……如今,從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到鄉村文化廣場,從交通樞紐到旅游景區,椰城志愿者已成為城市公共空間亮麗的風景線,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日前,在瓊山區“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中,志愿者體驗“非遺”草編。記者 蘇弼坤 攝
創新品牌運作 志愿服務常態長效
每年3月,海口各地都會掀起學雷鋒的熱潮,而常態長效的品牌化志愿服務更讓“雷鋒身影”處處可見。
“學雷鋒就是要甘于奉獻,幫助他人就是快樂自己。”3月31日傍晚,正值周一晚高峰,南海大道與龍昆南路交叉路口車水馬龍、行人如織,身穿志愿馬甲的鄧淑蘭正在斑馬線旁開展文明交通勸導,“我參與志愿服務已經兩年多了,還號召親朋好友一起學雷鋒。”據悉,2017年以來,我市“文明交通勸導”志愿服務項目累計吸引60余萬人次志愿者參與其中。
在海口一十字路口,志愿者引導電動自行車有序通過。記者 孫士杰 攝
“學雷鋒就是要愛崗敬業。”同一天,在海口美蘭國際機場的“陽光助殘”學雷鋒崗上,機場航站區管理部主管、“陽光助殘”項目志愿者吳怡正在為旅客提供引導、咨詢等服務。吳怡在機場工作已有12年,自該項目2016年啟動以來就一直積極參與,最近更是參與到了學雷鋒月主題活動中。
“學雷鋒就是要敢于創新。這是我學習借鑒到的優秀志愿服務項目,這是最近籌劃的消博會‘小椰青’培訓……”海口市青年志愿者協會志愿者李嘉帥向記者展示他精心整理的3月學雷鋒小結,一場場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活動讓他收獲滿滿。
3月以來,海口積極籌備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志愿服務保障工作,面向全市8所高校招募志愿者,組建了一支1000余人的“小椰青”青年志愿者隊伍。“這將是我第5次以消博會‘小椰青’的身份參與服務,我將繼續踐行雷鋒的奉獻、敬業、創新精神,為來自五湖四海的賓客提供優質服務。”李嘉帥說。
“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組織近4000名‘小椰青’志愿者為消博會提供志愿服務保障。”團市委志愿服務與社會工作部部長林威介紹,去年,“消博會‘小椰青’——大型賽會集中式和常態化志愿服務項目”“情滿旅途——海口美蘭國際機場陽光助殘志愿服務項目”榮獲第七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從消博會的“小椰青”到春運站臺的“暖冬行動”,從常態化的交通勸導到持續性的困境兒童關愛,海口正以品牌化思維破解志愿服務“一陣風”難題,讓溫暖人心的服務四季常在、常年暖心。
近日,志愿者在海口東站為旅客提供服務。記者 康登淋 攝
優化制度保障 志愿服務持續上新
隨著《海口市志愿服務條例》和《海口市志愿者禮遇辦法(試行)》的落地實施,海口志愿服務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和鼓勵,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典型不斷涌現。
“我參與志愿服務6年了,這早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前,在秀英區“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中,志愿者梁綺珊熱情地向過往群眾宣傳環保知識。她告訴記者,憑借志愿服務累積的積分,她已在“公益海口”小程序多次兌換油、米、電影票等獎品,既實用又貼心。“雖然禮遇不是目的,但這份認可讓我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一個個志愿服務微信群、一張張志愿服務照片、一份份志愿服務禮遇兌換獎品,都是志愿者堅持踐行雷鋒精神的見證。2024年,椰城志愿者兌換了1萬余次禮品,已兌換超30萬積分,進一步激發了志愿者的服務熱情。
“雷鋒精神影響著一代代人,我們這些老同志有著更豐富的人生閱歷,完全可以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余熱、貢獻力量。”今年63歲的王瓊貴是一名退休教師,從教20余年的他退休后依然熱心參與各類志愿服務。
近日,《海口市深入開展新時代“銀齡行動”實施方案》發布,將組建老年志愿服務隊伍,引導老年人以志愿服務形式參與基層民主監督、移風易俗、民事調解等活動。這一消息讓王瓊貴欣喜不已:“今后有了專門的組織和隊伍,我們開展志愿服務就更便利了,我非常期待更多老伙伴的加入。”
在美蘭區白沙門環保教育站,八旬老人趙月英在縫紉機前利用廢舊布料義務制作環保布袋。記者 康登淋 攝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場活動到一種常態,海口志愿服務正以制度化的保障、品牌化的運作、專業化的服務,生動詮釋著新時代雷鋒精神的深刻內涵。市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持續以志愿服務品牌建設為引領,不斷健全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吸納更多社會團體和專業人員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書寫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篇章。
記者手記
讓志愿服務之光照亮椰城
三月的海口,處處涌動著志愿服務的暖流。從社區到學校,從車站到景區,“學雷鋒”的熱潮正以嶄新的姿態在海口蓬勃展開,展現出新時代人們對雷鋒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近年來,海口志愿服務在隊伍建設、項目創新、機制保障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口模式”,為雷鋒精神賦予新的內涵。31萬名注冊志愿者、1000余支專業志愿隊伍,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有人七年如一日堅持義剪服務,有人將急救知識送入千家萬戶,還有人在國際盛會上展現椰城青年的風采。他們在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愛崗敬業中提升人生境界,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要讓這份精神薪火相傳,需要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參與體系。應將高校、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納入人才池,通過定向培訓、技能認證等方式培育多個領域的專業志愿者,形成志愿服務多元化、優質化新模式。同時,注重長期服務和短期服務相結合,不斷充實和延伸特色服務和常規化活動,通過具體的服務品牌創建,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
制度化是志愿服務的根基。海口需以制度化的組織、規范化的管理、科學化的運作保駕護航,為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創造良好條件。此外,還需完善以精神激勵為主的褒獎機制,增強志愿者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從而使雷鋒精神持續閃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