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首屆五源河自然藝術季即將啟幕。4月14日下午,記者走進創作現場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正在五源河畔采集天然材料、錄制自然聲音、踏訪流域生態景觀,通過裝置、工作坊、AI生成影像、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
     
    海口權威新聞門戶網站
       
     
     您當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文體>

    首屆五源河自然藝術季即將啟幕,記者探營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25-04-15 11:04

    4月14日,在首屆五源河自然藝術季創作現場,藝術家們正在加緊布展。記者 孫士杰 攝

    首屆五源河自然藝術季即將啟幕。4月14日下午,記者走進創作現場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正在五源河畔采集天然材料、錄制自然聲音、踏訪流域生態景觀,通過裝置、工作坊、AI生成影像、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

    4月16日,正值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期間,首屆五源河自然藝術季將在毗鄰展會場館的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同步開啟。歷經近1個月的公開征集,本屆藝術季組委會評選出7個方案并落地實施,其中包括《陶土隧道屋》《碎光織影》《我們為何而來?》《邊界、盾牌還是橋梁?》等作品。

    當天,在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自然教室,《陶土隧道屋》創作者小新JO和志愿者們正將晾好的陶瓷土坯放入挖好的坑中,準備燒制。“這些‘隧道屋’是為動物制作的臨時庇護所。”小新JO表示,用泥土為五源河的動物造屋,體現了“來于自然又歸于自然”的循環理念,是一種不浪費的建筑結構。

    在位于五源河入海口處的海南樓內,作品《碎光織影》以碎織布和回收玻璃為材料制作藝術裝置,呈現五源河濕地觀測到的動物遺骸分布圖,引發人們對生命終結與生態循環的思考。“我們與當地居民共同創作了這件作品,試圖通過藝術形式平復面對動物死亡時的復雜心緒,并重新認知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結。”來自內蒙古的創作者謝宗秀說。

    此次藝術季的不少作品由本地招募的共創團隊完成,吸引了公眾廣泛參與。志愿者梁巧麗參與了《陶土隧道屋》的創作,她表示自己常來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游玩,對公園感情深厚,因此很愿意投入時間與精力。“在制作前,我們深入研究了本地生物的習性,從它們的角度和需求進行創作,確保作品契合它們的生存環境。”談及本屆藝術季的特色,她這樣說道。

    “五源河的生態治理成果令人心生觸動,這也是我此次參展的初衷。”策展人吉木表示,本屆藝術季是一場“讓更多人了解五源河、保育五源河、奔赴五源河的行動”,為此,有別于單向的藝術作品展陳,本屆藝術季的多個作品開放公眾參與創作,公眾得以從藝術的“消費者”轉換為“創作者”,也在共創實踐中深化對自然、生態的理解與思考。

    藝術季啟幕當天,除藝術創作成果亮相外,還將開展音樂會、生態藝術漫步等活動,市民游客可通過投票墻表達對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的看法與期望。在4月20日的公眾互動日當天,還將有即興戲劇演出等開放活動舉辦。此次藝術季的作品將持續展出至7月,其間還有一系列線上線下延伸活動,豐富公眾體驗。

    據悉,本屆藝術季圍繞“如何聆聽一條河流的心聲”主題,由海口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及秀英區政府主辦,多家單位承辦,并得到“螞蟻森林”等單位支持。藝術季的在地創作延續了五源河生態治理理念,響應“無廢城市”建設及“禁塑”號召,創作素材均為天然材料、可再生資源或可回收物,踐行低碳環保理念。

    [來源:海口日報] [作者:龍易強 黎越] [編輯:云夢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