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想要賣得好,往往離不開一個“特”字!
海口冬季小龍蝦提前10個月被香港等地客商預訂,農民收入有保障;精準掌握控溫控濕養殖技術,鱷魚也能乖乖“就范”,在基地里孵蛋繁育后代;直播間里,鸚鵡“奧斯卡”憑借出色的表演技術,成為帶動銷量的“網紅”……
近年來,海口深挖熱帶資源稟賦,用科技創新為特色種養產業注入活力,通過“一村一品”激活鄉村經濟,走出一條農旅融合、農民增收的新路子。
在海口秀英區石山鎮美社村的海南英達動物養殖有限公司,主播正在與“鳥友”線上互動交流。 記者 石中華 攝
科技養殖打造市場搶手貨
“這里的小龍蝦不僅上市早,而且蝦線清透、肉質飽滿,品質好。”日前,湖北客商陳忠生在瓊山區甲子鎮大塘村看著一筐筐活蹦亂跳的小龍蝦稱贊道。截至4月底,海口供銷小龍蝦產業公司產值突破6150萬元。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后,正是海口以“特”字破題發展農業產業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冬梅團隊指導下,“稻蝦共養”“稻蝦輪作”模式讓瓊山區數百畝撂荒地煥發新生:水稻為蝦苗提供天然庇護所,蝦排泄物反哺稻田,實現畝產水稻900斤、龍蝦300斤的雙豐收。憑借“上市早、品質優”的優勢,這些小龍蝦以60元/斤的收購均價,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4月26日,來自武漢、香港、成都等地的20多家客商齊聚瓊山區大坡鎮,在海南(海口)冬季小龍蝦產銷對接活動中簽下40萬斤年度訂單。這意味著,今年海口冬季小龍蝦被提前預訂,只等明年2月交貨。
在美蘭區大致坡鎮的御龍鱷魚養殖場,1萬余只暹羅鱷和尼羅鱷正在智能化養殖系統中悠然休息。場長張德亮介紹,精準控溫控濕的養殖技術,加上海南的氣候條件,大大降低了鱷魚患病風險。目前,成鱷收購價達30元/斤,佛山等地客商早已提前鎖定貨源。在龍華區龍泉鎮美仁坡村,由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顧志峰團隊打造的水產基地內,皇家落日、白金象耳等觀賞魚在歡快游弋,各類觀賞龜不時探出腦袋張望。“我們希望通過科技賦能,探索出可復制的特色水產養殖模式。”顧志峰說。
特色產業點燃農旅新引擎
“它們打我,嗚嗚嗚……”5月7日,在秀英區石山鎮的海南英達動物養殖有限公司直播間里,黃頸亞馬遜鸚鵡“奧斯卡”正用翅膀“擦拭”眼角,在鏡頭前歪頭帶著哭腔的“控訴”,瞬間讓直播間彈幕刷滿:“奧斯卡別哭”“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鳥”……直播間還有些鸚鵡會唱歌,憨態可掬。
在該養殖基地內,70余個品種的鸚鵡色彩斑斕,在樹枝間跳躍嬉戲。企業負責人張有文介紹,這些兼具觀賞性和互動性的鸚鵡,不僅年產值超1200萬元,還進駐海口火山口公園、呀諾達等地,成為景區一大亮點。
在美蘭區三江鎮上云村的海南鴕鳥基地,孩子們正興奮地手持甜象草,與高大的非洲鴕鳥、呆萌的澳洲鴕鳥親密互動,還在鴕鳥蛋上作畫,品嘗特色鴕鳥餐。基地目前養殖種鳥250余只,年出欄鴕鳥苗1.5萬只,利潤可觀。負責人張博博透露,計劃將基地擴建至150畝,打造集游玩、研學、餐飲為一體的農文旅產業項目,以特色養殖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當前,特色產業已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海口將繼續深耕種養循環、農旅融合,做足“特”字文章,打造全產業鏈,讓特色產業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新方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